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域外学术”,是本刊新增的专题。文章以域外的译文为主,使学人能多一窗口了解国外新的思想与学术研究状况。当今,学科的交叉、及其演进都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从历史上看,中国不乏西学东渐,其近,新文化运动更是把很多西方的东西拿来,为我们的文化增加了活力,使之更加丰富。办刊人今天所秉持的仍是这样的理念,即以思想和学术的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开启民智,传承人类文明。本期首载的这组文章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惠敏先生组织的论文,并为之写了序,“专注于麦克卢汉本身,或放眼麦克卢汉的延伸,其对解决当代社会和理论问题的启示”读者自会看到。在此,本刊编者对金惠敏先生付出的辛劳,致以诚挚的谢忱!  相似文献   
3.
霍尔的著作正在被陆续地引进中国,但对他的研究迄今还非常匮乏,更不要说整体的评价了。本文借助麦克罗比的眼睛鸟瞰了霍尔对文化研究的三大贡献:第一,开创了媒介研究的微观意义政治学;第二,通过对撒切尔主义的评论提升了文化在构造社会中的作用;第三,提出了“在异之同”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如今麦克卢汉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媒介社会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具体说就是对媒介技术的感性视角。文章以麦克卢汉对海德格尔的一次援引为研究对象,并延及维科的"复归"思想,其主线是展示麦克卢汉对感性视角的运用,这个视角的特点是对整体性的寻找。文章在对维科"复归"思想的讨论中,区别了两种整体性:感性整体和反思整体。麦克卢汉追求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而其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但这是被电子媒介所更新了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原创性地解读为他的“意志” ,发动了西方哲学史上又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传统意义上“意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一直是主体性的和隶属于现象界的 ,从未有人将其尊为终极的本体 ;叔本华大胆地向这一约定俗成的语义挑战 ,将一个主体的和现象的意志擢升为客体性的和本体性的自在意志。本文展示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的创建方式 ,即从“身体”出发对自在意志的追询策略 ,为理解其整个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托尼·贝内特,1947年生于奥尔德姆-兰开夏棉镇,现为澳洲悉尼西部大学教授.主要以其在社会和文化理论的交叉研究闻名于世.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并且在苏塞克斯大学学习了社会学,以对乔治·卢卡奇的社会和美学理论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已然的后现代主义及其未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惠敏 《求是学刊》2001,28(3):12-15
在 90年代以来国内思想文化界争论最激烈的三大主题新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 ,由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般被认为没有根基———它是外来的 ,且是新近出现的 ,因而对于我们又是陌生的 ,它所遭到的质疑和抵制远远超过了前两者。时至今日 ,许多人仍在怀疑它在中国的存在 :中国、后现代主义 ,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有两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 :第一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 6 0年代以来兴起至 80年代中期达到其鼎盛的一个哲学文化思潮 (当然该词的历史远可溯及 1 9世纪 70年代不列颠画家JohnWatkinsChapman对它的使…  相似文献   
9.
法国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通过对西方话语和社会想象所蕴涵的阳物霸权的颠覆性阅读,通过建立以“作为二”的自然为基础的女性哲学,试图昭示和张扬女人的单个性、女人性和性差异,从而要求女人的公民权。本文是对伊利格瑞从女“性 ” 主义到女“权 ” 主义思想历程的一个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媒介生态学”是麦克卢汉对北美传播研究界的馈赠;尼尔·波兹曼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并予以体制化,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媒介生态学”博士项目(1970年),一个与多伦多学派交相辉映的纽约学派得以诞生和成长。根据北美媒介生态学会创始会长兰斯·斯特拉特教授的界定,“媒介生态学”本质上就是“后工业”( the postindustrial )和“后现代”( the postmodern)。对他而言,“后工业”乃“后现代”之不同称谓,或对“后现代”更具体之描述。麦克卢汉的后现代本色日渐为学界所认识,他将“机械化”与“自动化”、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相对置,前者是“现代性”,后者则是“后现代性”。在情感上或在私人生活中麦克卢汉可能留恋于“现代性”,但其理论立场绝对是偏向“后现代”一边的。美学上,我们可以将麦克卢汉视作“审美现代派”,然由于这种“审美现代派”被放置在电子媒介的“听觉空间”,麦克卢汉的美学大概也就没有那么“现代”了,因而与其称之为“审美现代派”,毋宁谓之为“审美后现代派”来得更准确一些。美学曾经是现代的,是“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如在鲍姆加登那儿,但在麦克卢汉这里,它则是后现代的,是“反美学”的,犹如海德格尔在解读梵高《农鞋》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反美学”。笔者曾在麦克卢汉的私人藏书中见到了他阅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起源》的眉批和上面写满了其札记的小纸条。当然,麦克卢汉不是在读过海德格尔之后才形成自己的“反美学”的,其所选择的电子媒介路径早已预定了这一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