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80年代前受到教条主义与庸俗社会学的极大摧残而发生严重失误,各种学科失去了自身特有的对象与方法,以致近30年来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盛行,直至90年代中期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卓有成效地参与社会建设、影响生活进程,逐渐恢复元气,到新世纪才获得了与自然科学的同等地位。但是几十年来,由于科学主义思想的深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设置、研究方式、价值评估体系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提出人文科学在对象、方法上,与自然科学甚至与社会科学的不同特征,主张需要充分认识不同科学价值评估导向中"准确性"上的差异性及其各自标准,以及人文科学评估中所应具有的共同的交往性规则资质。  相似文献   
2.
正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1994年秋冬,我去苏州大学讲学。当时范培松教授同我在去无锡、宜兴的路上,谈到不久前开了一次讨论吴文化的起源的会议,说起无锡的一位领导做了一个学术报告,论据充分,说理性强,提出了吴文化源于无锡说。地方领导政务纷繁,“戎事倥偬”,可对被认为是死不了人的文化研究感到兴趣,倒使我暗暗称奇。于是存了一个想把他的报告找来学习的念头。碰巧那天中午,在蠡园附近的一个招待所里用膳,遇到了那位领导,但见他忙于公务应酬,我就不好开口打搅了。次年,老同学范广勤教授来舍间小叙,谈及他老家堰桥镇吴文化公园的建设,和高燮初先生…  相似文献   
4.
钱中文 《河北学刊》2005,25(4):133-138
文学的自律、他律问题早在20世纪初就已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个时期,文学自律的一面探讨不多,主要是争论他律的应有的方面,以确立新文学的性质与方向,建立新的文学观念,自属文学内涵的应有之义.但自20年代下半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及其余脉的各种文学思想,都被当成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介绍了过来,形成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文艺界的多次大争论,造成了文学观念向他律的倾斜与严重的越界.其中的一系列主导思想,后来以权威的形式被沿袭与巩固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一个伊拉克青年,蓬头垢面,泪流满面,在荒漠中的公路上奔逃,唱着刻在巴格达古墙上一支古老的歌,凄凉而悲怆,大意是:你是天使,又是魔鬼;你是强大,你又渺小,你是崇高,却无比卑鄙,如果真主以死亡为我安排,那也是命运的无奈!正当那苦难的歌声回荡不已,还未远去,一场悄无声息却又异常猖獗的非典瘟疫,却向人群袭来,在我们周围蔓延!一天,我独坐斗室,突然,那远去的巴格达古墙上的歌,又在耳边鸣响起来,感到人类常常要面对灾祸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新理性精神和交往对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与繁荣当代中国学术。学派建设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今日中国必将出现一个以大师辈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为主要标志的学术繁荣时代。为此“当代中国学派建设”专栏。旨在为这样的时代的到来做一些灌溉、培土的工作。本专栏重在“建设”二字:凡能自成系统、自圆其说的原创性学说,都可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争鸣,而学派正是凭借这种讨论与争鸣逐步地形成起来。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一个命运独特的思想家·钱中文·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中,前苏联的巴赫金的命运是非常独特的。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年11月17日(新历)出生于奥勒尔的一个走向破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家银行的高级雇员。巴赫金幼时生活尚称优裕,但患...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外 (主要指西方 )文学理论在研究趋向上发生过两次方向相反的“错位”。错位的发生使得双方缺乏共同的基础而难以展开真正的交往与对话。 8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从内部研究走向文化研究 ,自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学理论初步确立了自身的自主性、主体性 ,并从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 ,使得双方对文学理论研究有了完整的理解 ,从而出现了理论探讨对象、问题的共同性 ,逐渐走向了真正的对话。交往与对话是双方的理论各自获得复苏与生存 ,进而走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交往与对话中 ,必须充分认识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 ,建立自身的主体性 ,这是不同国家独立主体的对话 ,不同理论思想、美学思想的对话。理论自主性、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文学理论 ,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我知道,五千年的土地需要翻耕,霉味瘴气需要扫荡!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平庸的民族;凌空蹈虚的救世主,只能描绘迷幻的天堂!让逃亡者掉头而去,创业者虽九死其未悔!不是留恋公平穷困的许诺,就因为那苍茫的皇天后土,是我无限留恋的故乡!我知道,那痛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文论、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5月15日在南京召开。大会历时5天,与会专家学者110余位。作为20世纪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最后一届,它充满了人文、理性、科学、平等与对话的精神,在如何总结20世纪中国文艺学所走过的历史道路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开拓出中国文艺理论界面向21世纪的学术新境界等方面,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与理论意义。下面是部分论文代表提供的发言摘要,我们在这里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