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中,由于进攻武器的不断演进,防御武器也就跟着革新.中国古代战争中,防身护体的用具铠甲,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它的演进过程,大体是由皮、骨、杂、铁叶等甲,进而出现了锁子甲. 锁子甲的“锁”字也写做“鏁”,它的意思是以环相勾连.古代琢玉连环,因之,最早的锁字是写做“琐”的,从玉??声.后来,出现了铁  相似文献   
2.
沈阳故宫博物馆原藏的后金(1625—1643)遗物中,信牌和印牌的数量颇大,它是研究后金早期典制与八旗形成过程中满族统治者与蒙、汉各族往来情况的珍贵资料。从语言和文字学的角度看,它也提供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满族的文字由借用蒙文和向满族的独立创造文字——满文过渡和形成中一些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除了人口众多的汉民族外,尚有若干少数民族。它们人数虽少,但分布极广,有的历史也相当悠久,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开发和繁荣祖国,作出过重要贡献。世居祖国东北的锡伯族,便是其中的一个。锡伯,在历史上曾被称作“席北”、“席帛”、“西北”、“席百”、“锡百”、“锡卜”、“实伯”、“喜伯”、“什白”、“斜婆”、“西僰”等。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从这个民族原有的自称“sibe”这个词的音,转译而来的。据解放后五十年代末期的统计,全国的锡伯族约有两万六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的察布察尔锡伯族自治县,约有一万二千人。其次是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约有七千余人。再余的几千人则散居各地。沈阳的锡伯族,大约是在十七世纪末  相似文献   
4.
关于沈阳故宫博物馆藏信牌、印牌考释问题,我在《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上发表《信牌、印牌考释》之后,有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①,现再行考释如下。一、蒙文信牌关于蒙文信牌的内容,前已有释,不再重复,这里只想谈一下关于释文最末一行的款识问题。该牌最后署曰“天聪汗再次行文春正月”,“天聪汗”满文写作(因印刷不便,满文均以罗马字对音代之)sure han而蒙文写作cecen han,其第一字汉泽均为“聪明”,第二字均为“汗”,合在一起是“聪明汗”。那么“聪明汗”为什么要译成“天聪汗”呢?“天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