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8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92年11月初,多伦多婚姻治疗中心主任H.B.丹尼什博士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科学发展公司的邀请,来京作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讲演。丹尼什博士60年代初在美国攻读精神病学,后来长期从事讲学、临床实践与研究。他1982年创立的多伦多婚姻治疗中心,既是门诊部,又是学校和研究所。他把医学实践与社会—行为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婚姻家庭治疗、咨询和教育模式。近年来,他在世界各地传播、推广这一新的模式,无论在精神卫生学界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应。译者有幸聆听丹尼什博士在北京的两场讲演,并与他多次交谈。现将他的讲演和谈话内容整理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差异,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接纳、亲近、融洽. 眼下,在日趋增多的婚姻危机和家庭解体事件中,"感情不和"、"性格不合"、"缺少共同语言"、"性生活失谐"等等,经常成为当事者挂在嘴边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中潜在的"异源文化"冲突,不是被表面现象掩盖着,就是被当事者忽视了.其实,择偶成婚、建立与维系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特有的重要文化现象,"文化同源"的规律顽强地左右着婚姻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青年夫妇离婚率较高,确实与配偶选择不当有关。当然,婚姻失败可能有许多原因,并非所有的失败都能够通过择偶阶段的努力去防止,但是,全面而充分的婚前交往,利用择偶阶段的机会去作正确的观察与判断,谨慎地作出结婚抉择,是避免失误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男女不平等的现实由来已久。解释男女差异的理论几经发展,历时好几个世纪。它们各执一说,有的相互联系,有的截然对立。总括起来,西方社会科学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人们因爱而结成婚姻。但是,一旦当初浪漫的爱情不复存在时,婚姻是否就一定应该解体?对此,一位专门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家有她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继《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之后,古德的一篇重要的比较研究论著。古德在这篇文章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世界上几个地区离婚模式的某些重要变化,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过程中离婚现象的复杂性,而并非是西方流行的“工业化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仅仅是由于工业化的冲击使家庭的控制减弱所致。  相似文献   
7.
每个堕入爱河的人,都是感情很投入、很痴迷的,觉得自己一刻也离不开对方,并以为对方同样离不开自己。然而,每一桩恋爱故事又都可能有两种结局:一是完满的结合;二是遗憾地分手。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大多来自破碎家庭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阶层;可现在,这类患者却常常出自富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尚属稳定的家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权威型”家庭的特点、动态和如何解决这类家庭的“疾病”问题。一、“权威型”人格与“权威型”家庭关于“权威型”人格的基本特点,最初是由阿多诺在《权威型人格》这本手册中提出来的。此后,其他人又进一步对权威型人格作了界定。概括各种著作中的观点,“权威型”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从下列四方面去认识:(1)权力导向;(2)对分歧见;(3)情感和智力僵化刻板;(4)服从权威。下面就分别来解释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及其所主导的社会政策,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短短几十年里,迅速“铲平”了城市中的阶级、阶层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各种差异。人们从受教育、就业、收入、住房直到饮食、衣着都达到了“趋同”、“均等”的地步。昔日那种“门户隔离”的局面被打破,这就为青年男女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范围之外择偶成家创造了条件。再加上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知识分子到工厂和农村接受再教育,升学提干时工农家庭出生者优先等等做法,彻底摧毁了过去的社会分层结构。这种“同化”过程的必然结果之一,便是表面上的“同质婚”、事实上的“异质婚”普遍化,即家庭背景本来不相同的男女结为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讲授女权问题的课程。那时,各大学的女教员人数已相当可观,实力也较强。其中一些富有革新精神的年轻女性,开始创设一门新的学科,讲授妇女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女性的团结奋斗精神。她们的行动得到众多女学生、女教员和社区妇女的支持。这些女革新者大多又是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她们对妇女在参与解放其他受压迫者的运动中受到的性别歧视深有体验,曾作过顽强的斗争。当时的自由大学运动(即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