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几千年以来 ,中国书法对日本是作为母体与“根”而存在的。只有日本不断地向中国书法学习、汲取 ,却不曾有过作为“母亲”的中国书法逆向地向日本书法这个支脉进行取法的历史现象。但在日本明治维新和二战投降的这两大历史时期 ,日本书法依靠来自西方的冲击与激发 ,开始摆脱作为中国书法从属地位的处境 ,走向了独立自主的新的体格 ,而身处贫穷落后的清末民初与封闭保守的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书法 ,却以不同方式开始了对日本书法的逆向回输。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书法对日本的逆向回输的基本事实以及其内容、方法、结果进行了大致的排比 ,对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这两个重要时期的书法交流活动进行了梳理与归纳 ,并通过理论上的从译介到比较研究和创作上的从模仿到生态超越这两个课题的设立 ,最终勾画出近百年中国书法与日本书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初以来,中国书法经历了复苏期之后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恢复基础平台"的阶段和"回归、深化与活用古典"的阶段.2003年以来,中国书法正在迎接一个新时期"原创性时期".提倡"原创性时代",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意义上的"启蒙".在目前的普遍以"仿书"为能事的风气中,强调"原创性"精神,是对一个书法家的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对全国性展事的评选机制的挑战!更是对书法界全体"国民素质"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清代金石考据家张廷济著《清仪阁杂咏》,有诗: [咏临安府钱牌] 几竭中原炉火寒,小朝廷忍说临安。和金自纳千缗易,铸铁宁知一错难。陌短有谁筹左藏,孔方无计变钟官。饶它挂向寻春杖,醉看湖山半壁残。颈联较费解,试为作笺注云: [陌短]即短陌,“足陌”之对称。《抱朴子·微旨》:“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又《金史·食货志》:“时民间以八十为陌,谓之短钱,官用足陌,谓之长钱。”濂按:陌通佰,以不足百钱  相似文献   
4.
康熙举人查心谷《莲坡诗话》,云: “唐六如墓在桃花庵,日久废倾,商印宋漫堂中丞犖重为修葺,一时名士吟咏甚多,有<重表唐解元遗墓诗>一卷”。能得名士们的青眼,这自是唐伯虎死后的福  相似文献   
5.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这一宗旨被赋予了丰富而鲜明的时代内容。印社在举办创作、展览与研究时,既要坚持高端、精品的质量要求,又要与社会时事相呼应。它以篆刻为立身之本时,还需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以社务运作为形式,以印文化整合、金石学重振、百年社史续写、祭祖祀贤仪式恢复等为内涵来进入当下中国的学术史。其创作、展览与研究不仅指向历史,更要指向当代,惟有如此,百年老社才能“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6.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结构,尤其是象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重庆这样的名城,更是以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生态"要素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从而孕育了千百年的城市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要重视城市“文化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结构,尤其是象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重庆这样的名城,更是以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生态”要素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从而孕育了千百年的城市人文精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文化为基本目标的地区与城市,必须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护好一个区域之所以为区域的文化形态;如何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适合本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全国“篆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提出的新课题、所获得的研讨成果作了全面总结:一、对篆刻的展览方式提出了大胆的学术质疑,表明了进一步澄清的需要;二、对篆刻创作手段的规定提出了新思考;三、对篆刻生存环境提出了新思考;四、对篆刻艺术的“主体”部分提出了质疑。最后,对篆刻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作了全面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画理论中的"书论"、"书史"、"画论"、"画史"、"印论"、"印史"的概念,曾经统辖了近百年来的艺术理论史,它是与"文论"、"乐论"等概念并驾平行的.但在文学界,当笼统意义上的"文论"已转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学、文学批评、文学美学等等之后,书画界却并未出现相类似的"转型".若从"文学史"概念切入,推向书法史、中国画史、篆刻史的史学形态,并对作为当代艺术理论分类形态的"史、论、批评"三分法的既有事实进行分析与辩难,可以发现,"史、论、批评"其实是古典的"论"与近代的"史"嫁接而成的一个妥协的结果,它是一个非逻辑的变通的权宜结果.这三者之中所存在的大量互相包含而又缺乏清晰轮廓的现象,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进行含糊不清的混淆处理之时,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学术框架以引导今后的学术研究,若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研究(它的实质是分类与方法论的科学归纳)这个根基出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