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英国视角来考察琉球群岛问题,提供了在中美日三边叙述模式之外的认知框架。作为一个岛屿国家,且拥有众多海外殖民地,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积极参加实际上由美国主导的琉球群岛处置过程。不仅有英国驻外机构对琉球群岛处置进行全面分析,而且英国在其对日和约草案版本中提出,要用经纬度划定日本放弃琉球群岛等地域后的剩下领土疆界范围。英国版本的对日和约草案引起日本极度不安与反对,这与日本在琉球群岛"归还"之际强烈要求标示经纬度形成了历史性反差,其原因就在于出现了涉及领土主权争议的钓鱼岛问题。在琉球群岛"归还"的过程中,英国驻日大使馆对"归还"事件积极关注,及时报备外交部,并判断钓鱼岛问题会成为未来争端的源头,从中亦可探究英国对琉球群岛"归还"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启首都建设,但南京市财政困境无法提供充足经费。在国民政府和南京市府的双向合作中,首都建设经费借助“外力”:索取中央与江苏省资助,要求地方分担经费;发挥“内功”:整顿市产与车捐,发行建设公债。在内外合力之下,“国政”与“市政”相融合,“党国”权力渗透进首都建设,经费筹集取得一定效果。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初期的经费筹措充分反映了新生政权的自我权威构建。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封建统治作出贡献,革命后自然需要赏恤,孙中山为此提议设置临时稽勋局,专门负责开国前后的“赏生恤死”。首任局长冯自由秉持孙中山的稽勋要旨,在中央领导和地方配合之下,组建“央—地”两级机构,并制定《暂订赏恤章程草案》,成为稽勋赏恤依归,同时区分陆军部与临时稽勋局之间的赏恤权限。临时稽勋局的赏恤事业取得一定业绩,冯自由主导时期就提交了七次先烈请恤清单,但临时稽勋局深刻受制于民初政治局势,在二次革命爆发后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辛亥革命后的赏恤未得到彻底实现,可被视为辛亥革命“不成功”的后遗症之一,也是革命后“南与北”持续斗争的缩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