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家的含义,可能是一张曾坐过的椅子,一张熟悉的桌子,一扇每天都触摸的窗户,一张温暖的床——但家的含义也可能模糊得只是一种感觉,一个概念,一份感情——  相似文献   
2.
英国人邓罗(C.H.Brewitt-Taylor)第一个用英语全译了《三国演义》,从而让西方人从中了解一千多年之前中国的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状况、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等等。恰如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的魏源,邓罗用自己的方式,使西方人放眼看中国。邓罗全译的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影响非凡。从历史的角度看,邓罗的译本虽有种种不足,但它从适合读者的视角进行译介,有效地推介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当之无愧成为译介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先行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调研基础上,对贵州省从江县占里侗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方面的和谐教育成果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先行、制度建构、内容多样、形式多元几方面提练其经验启示,并就时代背景下占里及各民族和谐发展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饱受争议.既有学者肯定了它将翻译研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宏观文化层面,又有学者批判和反思了它的泛文化主义及实践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以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等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未能清楚地阐明翻译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难证明,“文化转向”视角对于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应从三个层面出发,而绝非仅限于宏观文化一个层面,其实还涉及中观文化层面和微观文化层面.只有弄清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这样三个文化层面,才是完整地抓住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才能全面地把握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真正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1998—2009年山东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变动趋势,揭示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结果显示:山东省玉米种植已进入高成本、高价格、高收益的阶段,尽管玉米种植总成本增加幅度呈现显著扩大的趋势,但玉米种植净利润呈现更为快速增加的趋势。玉米种植净利润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产值增加的幅度高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玉米产值增加既得益于玉米单产的提高,更得益于玉米出售价格的快速上升。我们认为,玉米种植总成本不断增加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未来玉米收益的增加会越来越寄托于单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新闻标题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模因论是由达尔文进化论发展演变的一个新理论,它展示了语言进化发展的规律。基于模因论,恰当地选择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传播方式进行新闻标题的构建,能够让新闻标题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新闻有效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公元14-17世纪,鼠疫侵袭了意大利各个城市国家,导致城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阻碍了正常的经贸往来,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激发了人们对疫情的应对思考和医学关切。为了消灭鼠疫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意大利城市政府迅速从失序的状态中恢复政治职能,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出台隔离政策,开展隔离防控,禁止受感染的人员和物品流通;建立鼠疫医院,诊断患者病情,给予其护理和安慰,推进公共治疗。意大利城市政府围绕公共卫生展开的综合施策,有效地抑制了鼠疫的地域传播,推动了近代早期意大利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但在早期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着对鼠疫科学认知有限、与社会传统文化冲突、与部分阶层利益相抵等问题和矛盾。从中可见,意大利公共卫生体系形塑的曲折与复杂。  相似文献   
8.
火灾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全中国平均每年因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火灾次数达18万次,并且仍然呈不断上升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房屋多为砖木、土木结构,多数农民在室内和房前屋后堆放较多的柴火稻草,发生火灾后,火势迅猛,极易酿造大面积火灾.且农村消防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不利于灾前扑救.此外,农民的消防观念和安全意识依然淡薄,致使农村火灾呈多发态势.至于因违规用电产生的安全事故每年也不计其数.向农村儿童传播安全意识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陈甜 《江海纵横》2003,(5):43-44
近2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绿色教育”谈起,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