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书写了苏联的近代史:从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切尔诺贝利的“核爆”,不是被他国侵略就是侵略他国,始终处在战祸与灾难中。大江《晚年样式集》书写了日本的近代史:从“二战”侵略他国、乃至招来灭顶之灾广岛和长崎的“原爆”、福岛的“核爆”,从未逃离“核爆”的威胁与恐怖。前者考察了苏联国民从“二战”至今的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深重苦难;后者批判了“天皇制”下日本国民从“二战”至今所经历的灾难史。二者异曲同工地书写了不同国度的国民拥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和悲惨命运,进而警示“核爆”问题已超越其本身,它预示着未来的时代将会走向“核兵器”时代,毁灭全人类。  相似文献   
2.
大江文学的时空美学主要凸显在叙事空间四国森林“峡谷村庄”的“场所”相位和历史时间的哲学思考。基于这一审美理念建构的小说时空,在其结构内部就像建筑艺术整体结构中的两根支柱,以时空并置的叙事技法重构了考察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现代神话。在叙事时间上,叙事者通过将“过去”拉回到“现在”的表现艺术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对小说人物与作者扎根的土地与“场所”,以“缩减模型”的多重结构重现了现代神话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初期作品《饲育》和《拔芽杀仔》中,通过表现一群山村孩子们的生活感受,刻意描绘了一个没有种族之别,没有国别之分,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文章分析了这两本著作所反映的作者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以及他对了灭绝人性的残酷战争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江健三郎的获奖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艺术手法作了尝试性分析,尤其对“缩减模型”、“象征性表现手法”以及“意识流”在叙事中的运用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引起对当代小说叙事手法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参照日本传统的“私小说”,对大江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大江的作品虽然带有某种“私小说”的色彩,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的借鉴。其实在小说创作的整体上,作家大胆超越,即在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体验和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写出了一部部在真实事件启示下的佳作,开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鲁迅与大江健三郎的具体文本分析发现,二者在小说中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分别从人类生命进化的视角,赋予了动物"羊、狗和狼"丰富的隐喻。鲁迅认为,如果"兽性"中没有了巨獒的野性,则只剩下吧儿狗和羊类家畜的媚态、温顺,那就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丧失。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大江健三郎,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质。经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在其不同的作品中,分别塑造了缺乏反抗精神的"狗"的意象;任人宰割的"羊"的奴性和具有野性之美的"狼",凸显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核武器竞争正愈演愈烈,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却步入尾声期;日本国民刚刚走出二次大战的阴影,却又陷入另一种新的危机:核战争和环境污染.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洪水淹没我的灵魂》无疑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副产物,表现了现代日本人灵魂深处的恐惧心理,成为反映人们潜意识恐惧心理的寓言诗;作者艺术地再现这一由直觉把握的、现代人的主旋律,并从现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冲突、叙事空间的图像学构图、符号的畸形现象三部分切入,透视了大江文学时代所鸣出的现代社会的最强音和警钟.  相似文献   
8.
霍士富  李娇 《江海学刊》2022,(2):246-254+256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宣告了文学研究从此告别“作品论”的古典批评,进入“文本分析”的新时代。但为了诞生真正的读者,他力主在空间上“作者”应退到舞台的一隅,其形象应不断变小;在时间上“作者”与“书写物”,不再像“父与子”的关系,而是所有“文本”都是“现在·此地的书写”。这一无限消除“作者”在“文本分析”中作用之理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乃至疑惑。日本学者田中实的“第三项”论,在承接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设定“文章的客体自体”即“第三项”,弥补了“作者之死”的理论漏洞,建构了多元世界并置的“后·后现代”理论,超越了“后现代”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范式。此原理以旧我的瓦解与新我的重构为旨归,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混乱局面吹来了新风。  相似文献   
9.
身陷困境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后通过两部作品《空中怪物》和《个人的体验》,表达了在人生遭到打击的时侯,应该“正视现实,不欺瞒自己”的人生态度。本文从“自主选择”、“承担责任”和“心灵之地狱”三个方面对作品的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又是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成为作家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并借以表达作品的意义。鲁迅与大江健三郎虽然都善于通过隐喻来展示文本的情感世界,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别,鲁迅站在时代前列,专注人性与国民性,他用隐喻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以唤醒“沉睡”中的国人,唤醒整个中华民族。大江健三郎将鲁迅的斗争精神内化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在他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巧用隐喻探寻了人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意义,帮助人们建构新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一度存在的精神崩塌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