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从实证到阐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迁,不但改变了当代民族志写作的基本面貌,也为影像民族志从人类学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以格尔茨的"深描"理论为框架,视觉人类学界倡导以"语境强化"为表征的"深描式"影像民族志,在197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拿破仑·查格侬和蒂莫西·阿什进行的亚诺玛莫人系列纪录片,便是这一学术嬗变时期的代表性影像民族志,甚至成为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文化"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朱靖江 《社区》2014,(29):33-33
云南素多名镇,譬如丽江的大研与束河两座古镇,到如今都成了风情万种的销金窟,而深藏于剑川县的沙溪小镇似乎尚不在其列。去年山居大理时,友人曾自沙溪致信,言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仍有些陶渊明式的古风。  相似文献   
3.
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旨在研究排放许可与交易机制对排放依赖性企业生产策略的影响。生产商可通过三种渠道获得排放许可:政府配额、市场交易和净化处理,并在不同渠道间取得平衡。本文分析了净化处理成本的特点,分别对确定净化水平与可控净化水平情况展开讨论,建立企业生产优化模型,得到了有排放限额下的最优生产策略。通过分析模型,得到了优先选择净化处理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存在净化空间";此外还证实了最优策略的唯一存在性。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说明了本文模型的应用,并采用灵敏度分析对参数影响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在藏边社会的研究途径中,影像研究是一种有独特价值的进入方法。从1900年至今,不同背景的影像作者在藏边地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记录了很多特定时空中的真实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藏边社会的影像文本为切入点,主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观察与研究。第一个时期是1900~1949年,即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的"闯入者的窥视期";第二个时期是1950~2000年,即"国家/精英视角的审视期";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至今,即"藏边社会的自主表达期"。通过探讨不同时期的"藏边影像"所呈现的社会形态与文化图景,揭示这些影像背后的文化立场、创作方法与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7.
考虑产品变质的VMI混合补货发货策略及优化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产品可变质”情况下的VMI库存补货与装运调度问题,并建立了Poisson需求过程下的VMI混合补货发货模型,根据此模型通过简单的规划求解即可得到使长期平均成本最小的最佳混合策略组合。由于模型推演过程中涉及到对补货周期内期望发货次数的近似估计,因而模型解是拟最优的。算例和模型仿真显示,模型结果与仿真结果十分相近,从而模型有效性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8.
朱靖江  高冬娟 《民族学刊》2019,10(4):47-53, 112-114
互联网技术对时间进程的压缩和空间结构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多时态共存的虚拟空间,社群成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由以“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扩展为不同虚拟社区“我们”与“我们”的交流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学自我身份认同的再思考与再建构。本文以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快手”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田野调查方法复观虚拟社区中的文化表达与自我认同过程,揭示出以“快手”为代表的视频交互型虚拟社区在给予个体多元文化表达空间的同时,个体也经由反身性方式不断重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1951—1961年,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电影工作者先后完成了《解放西藏大军行》《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百万农奴站起来》《西藏农奴制度》等纪录片,这些影片在拍摄难度、篇幅长度、文献价值以及学术意义等方面,均堪称同期中国纪录片的代表性作品,由于部分影片从未公映,或因时代变迁不再上演,这一时期的涉藏纪录片较少为学界关注,文章将对其进行相对系统的阐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学术与电影制作机构合作拍摄的16部纪录片的统称。这些纪录片是中国第一批人类学民族志电影,如今已成为了解多个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采用了复原重建式的拍摄方法,通过扮演、摆拍等方式,再现业已消失的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活动和生产、生活场景。本文对于这种影像创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探讨,并通过与当代人类学者拍摄的作品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复原重建"方法的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