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态、生产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四川小麦多小穗育种的理论依据,并就多小穗品种绵农2号的选育方法进行了讨论。这些方法有:(1)多组合小群体确定目标组合;(2)在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目标组合;(3)在重点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株系;(4)进行阶梯式杂交。  相似文献   
2.
在 3种密度下对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分蘖及成穗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分蘖速度和分蘖力皆为中等 ,中等密度条件下 ,有效分蘖期每天可形成 0 .15蘖 ,各期总蘖数为 3.7左右 ,低于绵阳 11号 ;与绵阳 11号分蘖速度的差异主要在有效分蘖期 ;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成穗率为 55%左右 ,低于绵阳 11号 ;但分蘖和主穗的差异较小 ,分蘖穗重占主穗重的 80 %左右 ,茎蘖穗重变异系数 15%左右 ,穗子大小均匀一致 ,小穗相对较少 ,小穗较大 ,这些性状都优于绵阳 11号。绵农 4号、绵农 3号大穗大粒特性较绵阳 11号更为突出 ,其常规种植密度应小于绵阳 11号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几个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每亩10万基本苗产量最高,密度增高或降低,产量都降低;最高苗及有效穗随密度的上升而上升,上林率、千]重、单稳重、穗粒数、收获指数随密度的上升而降低。亩施20个纯氮的中肥水平产量高于亩施26个纯氮的高肥水平,高肥处理比之中肥处理,最高苗及有效穗增高,穗粒数略有增高,单穗重、千粒重、收获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用五个具有不同穗型特点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不同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群体合理,才能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获得最佳产量。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品种间对密度要求大体趋势一致。但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的穗、粒、重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5.
经试验示范证明,绵农1号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较绵阳11号高10%左右,抗白粉病,叶锈病性显著优于绵阳11号。为发挥大穗优势,获得亩产400~500公斤产量水平,其产量结构宜控制在亩有效穗20万左右,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50~55克。在保证一定群体的基础上,提高穗重,协调穗,粒,重三者间的关系,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几个优良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的Logistic方程有关参数及茎叶干重动态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优良小麦品种选育中主要灌浆参数的建议指标,其中T(灌浆持续期)为45d左右,R(平均灌浆速率)不小于每天2.2%,Rmax不小于每天4.0%。分析同时表明,四川早熟小麦品种具有更多的优良灌浆特性。  相似文献   
7.
绵农2号(原代号8619—32)系绵阳农专小麦组从[(75—21一4/76—19)F_4∥(绵阳11号/Alondra ‘s’)F_3]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1992年3月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绵农2号”。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多粒中播早熟种。苗期生长繁茂,叶色淡绿。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粒色浅红,千粒重42克左右,每穗结实48~60粒。株高90厘米左右。成熟较早,叶功能期长,落黄熟色好,易人工脱粒。容重平均760克/升,净麦出粉率平均65%(精粉),湿面  相似文献   
8.
绵农3号(8619—52)是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小麦组用(75—21—4/76—19)F_4作母本与(绵阳11号/Aiondras)F_3代分离系作父本杂交,经五代培育选择育成的早播早熟小麦新品种。经绵阳、广元两市区试及生产试验,大面积示范栽培,于1993年4月通过省级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9.
绵农4号(8619—10)是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小麦组用(75—21—4/76—19)F_4作母本与(绵阳11号/Alondras)F_3代分离系父本杂变,经五代培育选择育成的迟播早熟小麦新品种,经四川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种植,于1993年4月通过省级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0.
在1985~1986年和1986~1987年两个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年份,于Rothamsted试验站进行了多因素试验,研究了在冬前和春后小麦重要生长发育阶段施N对9月播种和10月播种的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含N量的影响。改变冬前N素供应的处理是在冬前给小麦施用N肥和把小麦种植在具有不同土壤N素残留量的油菜茬地和燕麦茬地上。春后施N在总量为200kg/ha的施肥水平上,设置早施或迟施,一次性施用或分次施用等处理组合。1985~1986年的试验还研究了在夏季增施50kgN/ha的作用。在两年的试验中,9月份播种比10月份播种的小麦产量高。与1985~1986年比较,1986~1987年9月播种的小麦越冬阶段生长较好,但在植株生长和N素吸收方面的早期优势只提高了秸秆产量而未增加籽粒产量。两年中,燕麦茬土壤氮素的残留量都低于油菜茬。土壤氮素的差异不影响10月播种的小麦越冬期生长和氮素吸收。1985~1986年,因不良的气候条件限制了小麦冬前生长和氮素吸收,无论是冬前施N还是土壤残留N含量都未影响9月播种的小麦产量。而在1986~1987年,燕麦茬小麦的产量比油菜茬减产420kg/ha,但是这种减产可以通过施用氮肥以平衡土壤含N量来消除。在4月份一次性推迟施N使小麦减产,特别是在9月播种的燕麦茬小麦和冬前未施N肥的处理,而其余的春后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