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蔡锷与云南护国起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成功地领导了云南辛亥武装起义;二是领导了反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本文试将蔡锷在云南护国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以向同志们求教。一、辛亥革命前后的蔡锷蔡锷从一八九八年初入长沙时务学堂起,即深受在该学堂任教的梁启超之赏识和影响。当时中国的政治腐败,“外族之凭陵”,激起了出身贫苦的蔡锷的爱国热情。他说:“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决心投笔从戎。一九○二年,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入东京士官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一九○四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三年,孙中山领导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希望重新夺回已经失掉的辛亥革命成果。过去,学术界多以为二次革命始于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二日李烈钧江西湖口举兵,中经黄兴在南京、柏文蔚在安徽、陈其美在淞沪举兵,广东、福建、湖南讨袁军之继起,而结束于同年九月十二日熊克武在重庆起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却忽视了二次革命期间,在西南贵州、广西、云南所爆发的由革命派领导的反袁斗争。笔者认为,这些地方的革命斗争,是二次革命的组成部分,了解黔、桂、滇地区的反袁斗争,是研究二次革命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境内召开了黎平、猴场会议,放弃了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黔北建立川黔边根据地,从而挽救了处于险境的红军。这次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改变战略进军方向的开始,成为我党我军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红军为贯彻黎平会议决定,强渡乌江天险,向黔北挺进,乌江一役,歼敌约四千人,是红军长征中取得的第一个较大的胜利,在长征战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探讨乌江之役,对研究红军战史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重点向中央苏区进行残酷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两次拒绝接受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建议,实行一条消极防御的错误军事路线,造成反“围剿”的暂时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长征。当时,主力红军有一、三、五、八、九五个兵团,约八万多人。在长征中,“左”  相似文献   
5.
1913年8月13日,湖南都督谭延闿发表取消独立布告,湖南二次革命失败了。随着长江中下游反袁战争的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了南方。袁为了控制湖南,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随后又免谭延闿之职,正式任命汤芗铭为湖南都督。自此,开始了汤氏对湘省的统治。汤芗铭(1880—1975)字铸新,湖北浠水县人。早年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到法国学习海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重要之战 --滇西大反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5月,为减轻中美英联军在缅甸北方的压力,远征军向怒江西岸日军发起反攻,经过强渡怒江、攻克松山、推进龙陵等血战,终于取得滇西反攻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民初政争,是民国初年以宋教仁为首的革命派,即在孙中山等支持下建立的国民党,为了挽救辛亥革命的失败,企图通过议会和政党斗争,向袁世凯和平夺权,从而与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展开的激烈斗争。斗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较量,即由哪个阶级专政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后阶级斗争的继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第一次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广泛地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是它的功绩。但是,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  相似文献   
8.
1935年元月12日,在中央红军的帮助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帮助地方人民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组织。它的建立在贵州现代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是黔北人民革命斗争中极其光辉的一页。因此,研究遵义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及其活动,是研究长征史和贵州现代史时不可或缺的。(一)长期以来,贵州地方山川梗阻,交通不便,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民国以来,贵州先后被以刘显世为首的兴义系军阀集团和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阀集团所统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随着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改良派与革命派亦相继出现,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阶层的利益,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探讨两派在辛亥革命前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获得了缓慢的发展,据粗略统计,1900年至1911年,华资近代企业从五百七十家、资本约七千万元,增至二千三、四百家,资本约三亿二千万元;纺织业、丝织业、碾米业、火柴、皂烛、卷烟、榨油等行业兴起,散布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随着国内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小商人向资产阶级转化。他们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比重虽低,却是最先进的独立的经济成分,推动着古老中国社会经济的前进。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亦随其产生而登上政治舞台。当时,这个阶级中较有力量的是刚从官僚、地主和富商蜕变过来的那一部分,他们刚从封建剥削者转化为资本剥削者,同帝国主义和封建政治势力都有联系,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更有浓厚的封建痕迹。它的经济地位,决定其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的途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征——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事前有无准备的问题,历来说法不一,过去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仓促转移","行动上无计划","军事上无准备",是"没有作必要的准备工作"的"仓促的出动"等等.近几年来,随着有关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的深入,也有人认为中央红军的转移是一项有计划、有准备的战略行动,"不能完全说成是仓促行事"."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不然,八万多大军的行动,"详细计划必须早就作出,否则,长征将成为一场溃逃."笔者在近年研究长征课题的基础上,也想对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