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族 谱 苏曼殊,名戬,号子栽(一作“子谷”),小字三郎。 《沥溪苏氏族谱》:“十八世祖:名戬,号子,字曼殊。”。苏维(马录)1928年12月18日自溪沥复柳亚子信:苏曼殊“乳名戬,书名子”。柳亚子《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笺注》:“曼殊谱名戬,号子谷,……‘戬’是谱名,……曼殊在大同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按:应为高等预科或中国留  相似文献   
2.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二十五岁 1月2日(丁未十一月二十九日),自东京转去崎。 曼殊1908年1月2日自日本复刘三信:“别来匪夕不思,今旅次长崎。……昨日为阳历元旦。” 2月(一月),自长崎返东京,寓神田猿乐町一丁目二番地清寿馆。  相似文献   
3.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二十四岁 在上海,时与高旭(天梅)、刘师培(甲叔)来往。 曼殊1907年1月5日自上海致刘三信:“曼寓法界鼎吉里,剑公先生常来,昨曾问及长者。少甫先生谓:“国粹学堂明春能否开办,现尚未决。……”  相似文献   
4.
作《寄广州晦公》诗。 这首七绝发表于1910年12月底上海《南社从刻》第3集,题为《寄晦闻》,署名苏玄瑛曼殊。后载1912年4月19日上海《太平洋报》副刊 《太平洋文艺集》所刊高钝剑(旭)《愿无尽庐诗话》,及1915年5月东京《甲寅》杂志第5期,前者题为《寄广州晦公》,后者题为《简晦闻》。稿见蔡哲夫所藏曼殊墨迹第6页,为附在致邓秋枚、蔡哲夫信后,题目与《愿无尽庐诗话》相同。 关于写作时间,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 中认为:诗中所述为日本事,是1909年上半年的作品。查附存此诗的信中提及的“春木万龙”的  相似文献   
5.
曼殊1910年6月8日自爪哇致高天梅信:“昨岁自江户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1909年9月,“我到上海,时曼殊正从日本返国”。 赴杭州探望刘三(季平),住西湖白云庵。 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1909年9月,在上海,我去看曼殊时,“他却到杭州看刘三去了,竟不曾相见。所以我寄怀他的一首诗,是:‘无端避面春申浦,去逐刘三共酒杯。直把西湖作西子,鸱夷一舸未归来。’(《寄曼殊西湖》)此时曼殊仍住白庵,后来给人家赶还上海。”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断句”,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引起过不少的争论。首次把苏曼殊的“断句”整理出来的是柳无忌。他在一九二七年初辑印《苏曼殊诗集》时就收了下列的五联——随缘消岁月,生计老袈裟。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恒河落日千山碧,王舍号风万木烟。  相似文献   
7.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年) 二十九岁 2月上旬,(辛亥12月中旬)离(口惹)(口班)返 国,与魏石生(兰)、许绍南(炳衡)同行。 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他预算(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启行。正月初十边可到上海,所以我以为曼殊是1912年春天才归中国的。但据陈佩忍讲,1912年旧历元旦,曼殊和张溥泉同到西湖秋社。那末,一定是1911年旧历年底,就还中国来了。大概他在十二月十四日发信以后,便变计急行,南洋去中国不半月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