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现代系统科学就其实质来说是唯物辨证法关于联系思想的具体化和数学化,因此,毛泽东著作中必然地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科学思想。本文拟就毛泽东同志的系统科学思想与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给以探讨,期望同仁指正。 一、事物的系统性与实际化 毛泽东的系统科学思想,首先表现在他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实地看成是一种系统的事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构成及特点怎样?以及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物质范畴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物质范畴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关重要。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又极容易混淆。本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体会,试图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就教于本行。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在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会使人们的道德愈来愈加堕落,是中外思想史上有影响的观点。老庄学派就是这种思想的最早代表,老聃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只有那无知无识的“婴儿”才保持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人们应该“归根”,“复静”,“复于婴儿”。为了使人们返回到“婴儿”“赤子”的道德品质,他主张整个人类社会都应该倒退到不要文化、不要知识,不要智慧的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这在实际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5.
灵魂或者人们的精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它的研究日趋深入,但也不乏模糊的观念。南开大学王元明同志的《灵魂的奥秘》(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对我们进行灵魂的再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人道德境界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各种价值观念共存、矛盾、冲突与整合,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加强道德自觉性,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已成为现代中国人面临的严肃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重新唤起人们对哲学形而上的追求,强化超越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就能够由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7.
真善美是哲学王国的三颗珍珠,它们的内在统一,才能使哲学焕发出特有的光辉。然而近代以来哲学的研究与发展却忽视了善与美的层面,致使本来斑烂多彩的哲学显得单一和灰暗。本文试图在阐明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指出哲学的发展趋势——让真善美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德境界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境界是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水平,是主体对周围世界价值关系的升华。道德境界的特质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生命价值的领悟;第二,对效用价值的领悟;第三,对精神价值的领悟;第四,对人的价值的领悟。四者统一构成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水平的内在尺度,也是人们文化修养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课题。系统论的出现,则推动着唯物辩证法向新的阶段迈进。本文想就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当前的一般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认识这些“网上纽结”是认  相似文献   
10.
客体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因此加强对客体的研究,将会把对认识论的讨论引向深入,为人们提供一个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时至现在,哲学行家们已对主、客体关系和客体的形式、属性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而笔者试图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一下客体的层次,以参与对客体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