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代绘画与流传的16种版本的<山海经图>入手,试图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追溯山海图的原始风貌;并探讨山海经图在国内与近邻日本国的流传与变异.  相似文献   
2.
敖包与玛尼堆之象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繁衍生息的草原、森林地带,旅人们常常会遇到一种在平地上或路边堆起的土包或用石块、树木垒成的石堆,当地人把这种石堆叫做“敖包”(又称鄂博)。在藏人繁衍生息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山麓或草地上,旅人们也常常会遇到与敖包大致相似的石堆,当地人把它们叫做“玛尼堆”。人们对这类石堆,抱着十分虔敬的态度。1993年春,笔者到云南省丽江县玉峰寺进行民俗考察时,在山坡下见到一个规模相当大的藏民的玛尼堆,石堆上镌刻着藏传佛教六字真言的石块,历历可见。玛尼堆旁刚刚祭祀过的香火余烬还散发着热浪。在其他民族聚居的地方,往往也有类似的崇拜物,供人们祭拜。这些作为物质文化的石堆,又是自然崇拜民俗文化的象征,潜藏着深厚的原始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3.
古老的《山海经》是一部有图有文的书,尽管原始古图、汉所传图、六朝唐宋各代记载中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原始《山海经》所开创的图文叙事的传统仍然保存在明清两代的山海经图中。本文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创作与流传的16种《山海经》图本介绍给读者,给《山海经》的图文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期引起海内外读者与研究者对图文《山海经》的兴趣,搜集更多的版本,并把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近数十年来,国外中国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国之中,苏联和日本的中国学是比较有特色的。 苏联汉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鲍里斯·李福清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写过《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中国的历史长篇小说和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各种口头及书面材料)》(1970)等专著和论述中国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论文。1980年他为苏联出版的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仰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福建莆田县湄州岛上一个名叫林默的女子的传说,渐而成为以舟楫为生的人们崇祀的偶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从福建向西传到了广东、广西,向北传到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沿海地区.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逐渐为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成为影响最大的海神信仰.当我们整理有关妈祖的传说和记载,进而研究它们的文化内涵时,发现不仅妈祖的传说和信仰本身饶有兴味,它所提出的文化传播问题,也带给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