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4,(6):158-162
与西方哲学思想在起源时单单以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思想在上古起源的完成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先周的运象以思时期与后周至秦的以抽象语汇表达时期.在姬周以前洪荒漫长的原始文化发展过程中,以象运思的方式进行了几千年之久.这种独特的思想起源时的表达方式对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基源性的影响.而在春秋以后,言象互动的方式最后成为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形式.这一思维方式亦铸成了中国民族哲学重直观,重体悟,重意象,重理在事中乃至文学、艺术上崇尚境界的独特传统.因此,亦使中国古代的智性思维具有了艺术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鲁庆中 《学术研究》2012,(3):135-140
在传统的屈学研究中,屈原是崇高的,他兰心蕙质,辞彩华艳,为中国文学及中国民族精神开辟了一至纯至洁的内在境界。可是近代以来,在貌似严肃的学术研究中,他于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变态狂、精神病、女性心理、婢妾心态、孤独症、自恋癖,甚至是以色悦人的"面首"。这些认识不乏其人,影响深远。造成这样的结果,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文学研究没有采用文学方式,却用了历史态度,模糊了历史人物与文学主体间的界限。屈学不是孤立的个案,这样的问题在文学史写作中也十分严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华锺彦先生是中国当代吟诵学及其研究的先驱,为传统吟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整理其研究成果时,发现其吟诵传承线索不够明晰。经过搜寻,发现华锺彦先生的吟诵调来自河北高步瀛先生,高步瀛承自桐城派吴汝纶先生。即华锺彦先生的吟诵调应该来自安徽桐城派。  相似文献   
4.
电子传媒技术对人性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电传技术必将成为支撑整个世界的新的物质基础,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人性:首先,网络技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诱发、释放出了人的本能;其二,网络使一此人变得孤独、冷漠;第三,网络将造就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充满激情的“神话人性”;其四,网络世界将会使人性中的激情与理性发生严重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6.
《天问》主旨探析鲁庆中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作家心灵的象征,作家的心灵就表露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屈子的心理矛盾———天命观念和理性的冲突———反映到《天问》中就成了《天问》的主要文本意旨①。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天问》的主题。我们也按照一般的对《天问》内容...  相似文献   
7.
“98’韩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鲁庆中1998年10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孟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韩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韩愈故里孟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58人,提交论...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鲁庆中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大象出版社几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郑州、开封举行。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  相似文献   
9.
鲁庆中 《江海学刊》2012,(3):214-221
近代以来,对"道"的阐释基本上展开为三个维度:在哲学的维度上,它多被突出其本体性、形上性及方法论的一面;在科学的维度上,则多被强调其规律性、法则性的一面;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道"亦常常从儒家"文以载道"的层面上被解读,进而在近代以来的美学、艺术学视域中,其意义亦往往在与形式相对应的维度上阐释为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然而这些"据西释中"的方式却忽略了"道"作为中华民族深层精神原型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意义,即"道"作为往复之"路"是中国艺术最为内在的普遍而一致的精神。因此,在中国古代,修身、修艺一体,艺境、神境相通。"道"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音乐质性,在这种意义上,道不是规律,而是旋律。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 12月 2 1日上午 ,河南省墨子学会换届会议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墨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毛增华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来自省内外 4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原会长葛纪谦同志作了重要报告 ,总结了河南墨子学会自 1997年 10月以来在墨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喜人成就。墨子学会 6年来 ,硕果累累 ,佳构迭出。其中 ,论文集有萧鲁阳主编的《中原墨学研究》收文 6 1篇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墨学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 ,内容丰富 ,新见迭现。专著有杨晓宇、潘民中编著的《叶公沈诸梁与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