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部有惊无险的轻喜剧──尤朵拉·韦尔蒂的小说《庞德之心》探析黄铁池在各种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史中,尤朵拉·韦尔蒂的名字总有一席之地。她不是被归入“妇女文学”就是名列“南方”作家之群,而事实上,韦尔蒂的名声与影响早已超越了这些范畴。人们视她为妇女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索尔·贝娄是二次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这几乎是极大多数文学评论家共同的看法。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的成就与影响都可以与诸如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不世之材相提并论,被视为影响了一代人的小说大家,197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奠定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的这种地位。索尔·贝娄原是一个俄国犹太人,1913年他们家从彼得堡搬到了加拿大的魁北克,1924年又举家迁居美国芝加哥。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攻读社会学和人类学,1937年又进著名的威斯康李大学成了一名人类学的研究生。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专业知…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坛上一名重要的文体学家.对于他的作品,人们往往重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轻他的内容.其实,他的小说对人类的生命主题之一--时间也进行了审视,在他的作品中,纳博科夫表明了自己独特的时间观,他认为,"过去"与"未来"都是虚无的黑洞,"现在"如同牢狱将人囚禁在里面,使人既回不到过去,也到达不了未来.而人总是在"现在"这所牢狱中不停地进行着抗争.  相似文献   
4.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5.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內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史应对"当代性"的挑战,不仅仅限于那些权威性著作的范围,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各种不同流派文论的诞生,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编写的热浪悄然涌现,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单一的独语式的文学史模式而重构了一个多声部的文学史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再以大历史式的框架来通达文学发展的全景,而倡导一种个性化的、专题式深入研究的方式来突破被他们视为教条古板的局限.所有这些,表明了美国文学史的写作正向纵深发展,呼应了"当代性"的时代要求.这种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以当代的眼光为基准,以不同文学形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根本性地解构了以往独步天下的传统文学史格局而呈现出百家争鸣、众语喧哗的"复调"态势.美国文学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独语"走向"喧哗",经"当代性"反思而前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本模式互补、并存的趋向,在整个西方文学史申相当突出.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