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浙素称人文渊薮,而渐东近五百年来尤以学术显,人杰迭起,大师辈出。历史原是一条永恒涌动的长河,抽刀难断。当我们以崇敬之心缅念近现代籍贯浙东的文化先驱、学界泰斗以至民族精魂若蔡元培、秋瑾、鲁迅等等时,只须略溯而上,即会发现在这块甬江、姚江、曹娥江流经的地域,自来学殖丰茂、学识新锐、学风淳厚,有着令人钦羡的渊源和传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来,从王守仁(阳明)到黄宗费(南雷)、到童学诚(实斋)等,无论于理学抑或史学,莫不以思想学术启发一代宗风,表现有一种拓开先河,领思潮于前沿的大匠风范,且又大抵正气浩然,…  相似文献   
2.
严迪 《江海纵横》2010,(1):50-52
各异的诗学界定 我以平和人的心态,来撰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与谁发生过诗艺上的争论而挥笔抗争,仅是作些诗学理念上的研究而已。  相似文献   
3.
正各异的诗学界定我以平和人的心态,来撰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与谁发生过诗艺上的争论而挥笔抗争,仅是作些诗学理念上的研究而已。理念的形成,也许,是最初触及诗时与各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我先不去区别,谁是现代诗学的操作者;谁是传统诗学的操作者。  相似文献   
4.
严迪 《江海纵横》2007,(6):56-57
现状的原由 市作家协会发来通知,要我参加江苏省作家协会召开的“苏中片文学创作交流会”论题是:反映新农村、文学传统与创新,我选择了后者的论题。  相似文献   
5.
“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一个值得重视的提问在涉及吴文化的话题时,人们对此间高度发展的多层次丰硕美慧的文化形态莫不报以由衷的赞叹。毋论是园林、刺绣,还是书画、曲剧,一直到烹饪、茶道等等,其所呈现的全面的审美追求以及精绝的审美情趣,可以说人的智巧确是臻于无与伦比的高妙之境。无视这些触目可见的具体存在,轻忽这一地域鲜明的文化特征,显然不是慎重的态度。然而,有学者提出一个非常直率而又确乎是历史事实的问题: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人文荟萃、文教昌隆的地域,除去属于文学艺术范畴外,却未见孕育出思想、政治、军事史上卓具全国影响的伟大人物?这是一个尖锐敏捷的问题,而对吴文化史的研究来说,则又是个十分重要而必须认真予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徽人与近四百年间吴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人与近四百年间吴地文化严迪昌本文旨在讨论近四百年间寄籍吴地之徽州人氏的文化投入与建树。明清时期徽人对东南文化的演进和胚变,曾起过深巨作用,其影响遍及江浙地域,以富庶繁华冠称天下的苏州府属各州县自亦概莫能外。笔者以为近世吴地文化的架构基石为仕与商的深...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在初中开展音乐教学不仅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心情。对此,文章就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展开探讨,以期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8.
严迪 《江海纵横》2008,(4):44-45
去年的腊月,我有幸读到了学者沈天鸿所著的《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全书回答了30个现代诗学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是现代诗歌、什么是“先锋派”?现代诗歌为何如此等等,倾泻了一系列诗学理念的重新思考,冲击了老的思维逻辑。其中第27讲关于“先锋派”一讲,更为直接引我深思。  相似文献   
9.
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早逝与一个词派之夭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词史有一段久被忽略的词人群体活动史实: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结成生死情谊,二人主张词应张扬性灵,以载情为本,他们追求真、善、美相兼相济的理想词境,于“花间草堂”中酝酿着一个词派,形成了“四方名士,鳞集一时,埙 迭唱,公为总持”的格局。纳兰倘非早逝,“花间草堂”词群足以构成别具特色的流派。然而,纳兰生于清开国初盛之世,其“感怀凄怆”之“秋思”心性不合乎“与时为盛衰”的事理,所以“花间草堂”词群即使聚而不散,其际遇也不客乐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近五百年来吴文化新变的史迹,切入的层面是新兴世族的文化投入,进而显现其所构成的文化性格。这一命题的所以形成,是因为:吴文化既然有着漫长的时缓时速的演进过程,那么,人们有理由想知道今日我们身处目接、心领神会的具体实在的文化景观和氛围,是怎样从“三山文化”、“草鞋山文化”,“马桥文化”等先期文化发展演变过来的?特别是而今成为人们所艳羡亦是吴地子民深以为自豪的具体表现于衣(如苏绣)、食(如苏帮菜、茶艺)、住(如园林)、行(如桥)以至视听官感艺术享受如书画、评弹等等,这种种无不令人身心愉悦的几乎是全方位地囊括社会生活的精湛绝伦的文化形态,是怎样经历着历史长链一个链圈一个链圈地演化而来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