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润源  刘迎霜 《学术论坛》2008,31(1):122-127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发行债券的公司偿还债券本息的可靠程度和风险程度进行的综合评价,反映了发行债券公司的信用能力.文章以美国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为模本,详述了评级机构、发行债券公司和投资者三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指出评级机构与发行债券公司之间存在承揽合同关系、评级机构对投资者应承担其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出具了错误的信用评级报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我国2007年8月通过的《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我国对垄断行为的处罚除了行政罚款、限制营业、行为禁止、追究刑事责任之外,还引入了民事责任机制。然而,相比较与行政罚款、撤销登记、垄断行为禁止等法律责任来说,《反垄断法》仅仅在第50条对民事责任承担做出简单规定,似乎稍显不足。有必要对《反垄断法》中规定的民事责任的性质、具体形态和具体的实现途径等进行学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股市一路走高,卜证综指从1000多点曾一路飙升到6000多点,A股股民开户数也达到1亿多。在这繁荣的市场,火爆的行情中,却存在着不少违法行为。其中被证监会查处的大案就有数起:杭萧钢构虚假陈述案、天山股份内幕交易案、唐建老鼠仓案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通道型”信托产品虽然具有“刚性兑付”特性,然而也危机频发。由于权责不清,作为信托产品,缺乏信义义务承担主体,其从产生之日起即蕴含极大的法律风险。“通道型”信托产品产生的缘由是因为我国把信托作为金融行业,分业经营体制中,规定其由信托公司专营。我国将信托定位为金融行业,缺乏科学依据,无益于金融系统的安全,却有损金融效率。金融信托应是兼具风险隔离功能和财产管理功能的特殊金融工具,应由所有金融行业运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一整套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健康平稳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的改革主要是从单一的银行金融机构向多元金融机构发展,从完全国有行政主导金融的金融机构向企业化、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从非常狭窄的资金市场发展到多层次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监管改革从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发展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红十字会"天价餐"事件、"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等一系列负面消息,使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公益基金会制度本身也遭到质疑.由此,公益信托被一些人视作是帮助慈善事业走出低谷的新的制度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修订中对公司债券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对债券发行主体、发行的积极性条件和否定性条件、发行程序中申报材料和公告文件都作了更完善的规定.但是,把我国公司债券法律制度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司债法制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公司债券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9.
公司资本三原则内在矛盾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迎霜 《社会科学》2008,(3):160-164
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是公司资本制度经典原则.资本三原则在统一的"资本"概念下,看似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但是随着公司的商业实践发展,授权资本制、折衷授权资本制的引进,公司资产结构的复杂化使得资本三原则精巧的理论结构受到了实践的冲击.资本确定原则确定的形式资本不再具有表征公司真实资本的作用,资本维持原则维持的标准并不一致,资本不变原则中资本变化却是常态.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资本三原则的功能,对其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法律经济学(EconomicsofLaw),亦称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AnalysisofLaw),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和当代法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因其视角新颖,方法独特和具有实际运用价值,因而引人注目,影响不断扩大,在法学界尤其在法理学界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法律经济学运动的迅猛冲击下,我国学术界对法律经济学研究进行了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