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社会学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7年,法国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的雕塑作品《喷泉》在纽约展出以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原来,这件艺术作品竟是一个男用“小便器”,只不过倒过来钉在木板上而已。杜桑的玩世不恭的行为令纽约市民十分不满,他们在盛怒之下将杜桑的“杰作”捣毁。但是,理论家们却不那么冲动,他们开始认真地思考;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究竟如何区分?这些本来就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杜桑的挑战面前变得更加令人困惑了。在现代美学史上,对“杜桑难题”的精彩解答首推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  相似文献   
2.
意境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易经》的“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象罔”。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作为意境雏形的“意象”范畴。意境说正式诞生于唐代。刘禹锡对意境有一个权威性的规定──“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不仅仅是一种“象”,而且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趋向无限的“象”。司空图发展了刘禹锡的观点,认为意境必须表现“道”,因而它要超越有限的“象”,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明代的王夫之从“情景关系”进一步规定意境的内涵,提出“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的深刻思想。直到清末,王国维写作《…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哲学家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与艺术形而上学的兴起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形而上学是人本主义哲学“语言转向”的机枢;另一方面,语言的人本化又为艺术形而上学提供了超越之路。人本主义哲学家的语言观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是,语言并不具有人本主义哲学家所说的那种超越功能。语言只是社会实践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4.
我们可以把禅境看成人生的一种审美境界,它集中体现了人所珍视的瞬间性的自由感的四个方面:一、无言,表现一种说不出的内心感受;二、无理,指禅境诉诸直觉而与逻辑推理了无关涉;三、无碍,指禅境让人保持一种虚静无碍的心态;四、无我,指在直觉观照的禅境中,人们的心中只有一个通体透明的世界,见不出我与物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人生观不过是人生体验的系统化和哲理化。在笔者看来,从宏观的角度可以把人生体验分为“在感”和“不在感”两大类,人生观的实质就表现为“在感”与“不在感”之间的张力关系。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界定儒家人生观以及探求它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在感”指的是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积极体验。“在感”是从人的存在这一基本事实“升”起来的。换言之,我们是被抛进“在感”的。每个人都通过“在感”确证自己的生存。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通过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身。…  相似文献   
7.
青年文明号是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举措.自1994年以来,创建青年文明号的活动已在全国32个行业的近千万个青年集体中普遍地开展起来.去年,在广州、西安、北京等地的一些商场、邮局、银行又出现了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社会舆论的好评.团中央、内贸部等20个部委近来决定,在全国窗口行业青年文明号集体中逐步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以“卡”为载体,以“卡”为纽带,切实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善于消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冲突,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的思想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导致中国人悲剧意识历来淡薄,无以窥探生存的危岩雪岭.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对科学人生观的批判崔文良科学人生观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为指针确立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的人生观类型。在西方,科学人生观伴随着理性主义对基督教信仰主义的胜利而登上历史舞台。中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家崩解了上帝的偶像,却把科学视为新的神抵。他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展开论证之前,首先提出“在感”与“不在感”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对于我们界定宗教人生观的实质大有裨益。 众所周知,人生观不过是人生体验的系统化和哲理化。人生体验的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在笔者看来,从宏观的角度可以把人生体验分成“在感”与“不在感”两大类。所谓“在感”指的是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积极体验。“在感”不是从“内”而来,也不是从“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