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合理性、现实合法性与中国特殊性,而且这一制度本身还蕴含了符合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政治理念:公平正义、自治共和与集分适衡.  相似文献   
2.
个体的政治心理是自身所处政治环境的产物。在继续革命年代,轰轰烈烈的乡村政治运动塑造了这个时代的农民政治心理特性。在此期间,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从总体上突出地表现为权威主义政治人格的“转化”、平均主义政治价值的“强化”及革命主义政治态度的“异化”这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3.
"寨老"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侗乡村寨治理中常常居于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黔东南L村的调查发现,在寨老们以侗族传统反思现代化、外来政府组织以"后现代"维护侗族传统及行政村合并的背景下,L村的"寨老"组织得以制度化重启。重启后的寨老组织在其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应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激发传统社会组织的活力,以提升政府项目的有效性为路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彭庆军 《社会学》2010,(3):24-34
在当今中国乡村实践中,理想的“村民自治”嬗变为诸多典型的变体形式,而它们的成长空间都十分有限。对湘北S村的村治调查发现,建立在权力资源弥散性分布基础上的“村务共治”是村民自治的一种“非典型”嬗变。它突出地表现为拥有多重身份的村干部经常面临多重交叉压力,村级权力结构组成的多元化。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村务共治”可能成长为村级治理的一种“善治”形式。  相似文献   
5.
联席会议是有中国特色行政民主的重要形式。随着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和国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武陵山片区所属各省际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武陵山区所属各省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该片区教育发展均衡化、一体化、协同化,建立跨省际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个体的政治心理是自身所处政治环境的产物。在继续革命年代,轰轰烈烈的乡村政治运动塑造了这个时代的农民政治心理特性。在此期间,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从总体上突出地表现为权威主义政治人格的“转化”、平均主义政治价值的“强化”及革命主义政治态度的“异化”这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彭庆军 《民族学刊》2017,8(6):46-53, 110-112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族群住房配额制主要被那些不仅将族群隔离居住视为贫困问题更视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国家所采用。新加坡作为少有的公开采用这一政策的国家,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原因,其具体政策内容也主要基于新加坡具体国情而自成特色。尽管其政策效果颇有争议,中国的国情与新加坡也大不相同,但新加坡的实践也启示我国,在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抓住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保障房建设的重要契机,科学合理规划公共住房,以增量改革为策略,秉持多元一体理念,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是指基于一定的社会正义与共识,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化途径化解社会冲突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达到平等与效率相对平衡的良性社会发展状态.政治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社会和谐是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有效保障.就当今中国而言,国家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的演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民主的规模、功能及公民参与等方面来剖析现代民主的限度。民主的限度告诉我们,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分类评价: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坚持以科学性、地方性、师范性和导向性为原则,以师范类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从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和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类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地方院校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