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当代美国学者海登.怀特认为事件与故事的差异在于故事特有的生成过程和再现模式。其实,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于此,还在于被"发现"的事件与被"发明"的故事分别是创造性反应和能动性反映两种认识活动的结果。事件与故事之差异折射出发生认识论与能动反映论两种哲学观的分野。  相似文献   
3.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4.
徐岱《美学新概念》是一本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专著。该书立足于"精神世界"的逻辑范式展开对美学问题的思考论证,不仅在美学领域取得新突破,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建树:批判理论主义,反思传统文化。同时,该书"美"与"思"中伴以"情" 之芳香把深奥的理论问题演绎得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维柯提出的“诗性”,意指人类一种“感觉的和想象的”认识本性.这是一种由熟悉事物到陌生事物的认识方式,与使用“实在替代物”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海登·怀特则在看似理性的历史创造、历史记述和历史认识中找寻出了诗性行为,并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维柯“新科学”意义的“历史诗学”,彰显了历史的诗性之维,为历史美学的出场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系统地梳理历史诗学的诗性之维,厘清这一理论的学术渊源、运作机制、内在逻辑、价值指向、外部样态和文本呈现,以期深化对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庞大的历史诗学体系建构,引起整个人文领域的关注。历史学领域对其历史诗学理论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反历史”、“非历史”和“思辨的历史”。文学与诗学领域对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研究还处于基本评介阶段上。在叙事学领域,海登·怀特历史诗学被称为“颠倒实证主义的隐喻叙述主义”,怀特本人被当作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和史学性元小说家。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与渊源义乌市位于浙江中部,全市面积1100平方公里,有81万亩山,23万亩塘库水面,36.62万亩耕地,全市人口62万,人均耕地仅0.6亩。义乌市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但在经济上却历来贫困落后。义乌小商品市场产生的渊源是义乌历史上早就出现的“敲糖帮”。早在清初时期,义乌农民就有“敲糖换鸡毛”的活动,他们利用农闲季节,挑起  相似文献   
8.
海登·怀特的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是在弗莱故事原型理论、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与尼采审美思想影响下提出的。海登·怀特的四种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分别突出了喜剧妥协论、悲剧的“融合”趋势、浪漫剧的“救赎”主题和讽刺剧的“反救赎”主题,阐释了历史文本中的快乐体验、忧郁体验、悲壮体验和挫败体验。他将这一理论用于研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史学著作,是对经典历史文本的审美阐释、对历史“瞬间美”的挖掘和对改造历史的审美尝试,彰显了现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岱先生的《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是上个世纪末人文文化衰落大背景下的美学精品。该书以一种回到生活本身、感悟生命意义、培育生活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梳理和发掘西方美学思想成果,阐述和揭示美学的独特品格、深刻内涵,指陈和预见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建设方案。对古典和现代美学的分析充满反思与批判,对当代和未来美学的论述不乏前瞻性和现代性的真知灼见。书中不少问题已超出美学的范围,指向整个人文学科。一、《美学新概念》:在美学领域的新突破立足于“精神世界”的逻辑范式,徐岱先生以绵密严谨的逻辑思辨、层层…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