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中游记     
汪曾祺 《社区》2013,(29):29-29
往桑植,途经襄樊,勾留一日,少不得到隆中去看看。  相似文献   
2.
求雨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  相似文献   
3.
画画·做饭     
我没有正式学过画。我父亲是画家,年轻时画过工笔画。中年后画写意花卉。他没有教过我。只是在他作画时,我爱在旁边看,给他抻抻纸。我家有不少珂罗版印的画册,我没事时就翻来覆去一本一本地看。画册以四王最多。还有,不知为什么有好几本蓝四叔的。  相似文献   
4.
《王昭君》第一幕里,孙美人唱了一只歌: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是汉武帝的宫廷音乐家李延年为他的妹妹李夫人作的.汉武帝听了,说:“世上哪有这样的人呢!”李夫人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她年轻轻的,就死了.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  相似文献   
6.
受戒     
汪曾祺 《可乐》2011,(5):20-21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他七岁那年,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  相似文献   
7.
贴秋膘     
汪曾祺 《东西南北》2011,(24):80-80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荞,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相似文献   
8.
无事此静坐     
汪曾祺 《社区》2009,(20):5-5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元。  相似文献   
9.
在重新认识沈从文的热潮中,西方学者写了几部沈的评传,其中以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的《沈从文的奥德赛历程(The odyssey ofShen Congwen)》〈今译为《沈从文传》〉最受学术界注意.为了撰写这部传记,金介甫先生花了十年功夫.其间单独采访沈从文近20次,还广泛访问沈的新知旧好,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全书史料翔实,持论平允,既肯定了沈从文创作艺术的成就,又指出他在创新探索中的某些失误.读过原著的我国学者赵瑞蕻、金隄等先生都一致称道全书引证广博,功力扎实.本书由符家钦先生翻译,即将由时事出版社出版.为了让国内读者及早了解这本书的基本面貌,本刊特选发了汪曾祺先生写的《〈沈从文传〉序》,金介甫先生本人写的《应该怎样认识沈从文》(即本书前言——编者)和美国白保罗先生写的该书述评.  相似文献   
10.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中外书摘》2014,(6):107-108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这条河不宽。会打水撇子(有的地方叫打水漂,有的地方叫打水片)的孩子.捡一片薄薄的破瓦.一扬手“忒忒忒忒”,打出二十多个,瓦片贴水飘过河面,还能蹦到对面的岸上。这条河下游淤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