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人们翻过1985年的最后一张日历,认真思索这一年有哪些值得永远纪念的大事时,也许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联合国发起的“国际青年年”。这个以“参与、发展、和平”为主题的国际年,超越了种族、国籍、信仰和阶层,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充分表达了当代青年对建立一个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新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正如赵紫阳总理在接见参加“亚、太地区青年友好会见”的代表时所说的,各国青年积极参加国际青年年活动,使人们看到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希望。  相似文献   
2.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3.
光华路今昔     
纪岚  李坤 《北京纪事》2013,(11):81-83
我小时候就有个习惯,没事的时候就爱逛衔。因为逛衔我记住了很多地方,尤其是我家附近的那些街道。它们以前的样子都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几十年后再看那些已经变化了的街道,我就琢磨:街景也像舞台一样,它们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剧情的演绎,呈现出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4.
纪岚 《北京纪事》2013,(7):75-77
北京城是一天天扩大的,我每天都看着从前周围的荒陌土地被开拓战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工厂或高楼大厦。北京的地名中有许多都带着“村”“庄”或“店”。那些地名带着乡野空旷的气息。北京有两个八里庄,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我上中学时.我们家搬到城东一带,离东八里庄很近。后来我的工作单位也在那附近,我的许多同事和同学都生活在那里,许多的故事也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5.
雅宝路往事     
<正>30多年了,我亲眼见证着雅宝路的变迁。雅宝路像一个舞台,背景不断地变幻着,街里的人们都有着各自酸甜苦辣的生活,上演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二环路贯通后打破平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就先说说雅宝路吧,这条从日坛西门到东二环路的街全长也就只有300米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它和其他街道一样一直默默无闻。从东向西,北边第一个建筑物是一家副食商店,后面是一片居民楼,向西是肿瘤医院的研究所,紧挨着一片简易楼、一个成人大学的小院和朝阳第二汽车场的摩托车维修车间,再向西一直到护城  相似文献   
6.
工体看球     
纪岚 《北京纪事》2014,(10):65-67
您一看这题目,就知道我是个球迷。我当球迷有个便利条件,我们家住在朝外的芳草地,往北一站多地就是北京工人体育场和体育馆,看球很方便。我这球迷一当就是三十多年。很多事,时间一长也就有了一些值得回味的故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体和北京国安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家刚搬到这里。稍有空闲,我就骑着父亲的自行车大街小巷地转悠。有一天下午转到工人体育场那条街上,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座宏伟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