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邹韬奋认为,新闻自由从本质上来讲,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自由的主体不仅仅是公民个人,还应该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审察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决定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往往得不到社会其他政治形式和条件的支撑而流于形式.新闻自由既是民主政治的要素和基础,同时又是民主政治的结果和产物,两者互为条件,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正性传播是获得世界性意义的新闻报道原则 ,实践这条原则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平等、自由、独立意识是公正性传播的直接理念依据 ,诚实、正直、无私品质是实现公正性传播的伦理保障。由于公正性传播要服务和服从于新闻的真实性要求 ,因此对平等、自由、独立的追求只能是适度的 ,对诚实、正直、无私的道德规范也应限制在一定的原则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胡愈之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他认为现代新闻媒介应具有传播信息、反映舆论和发布广告的三大功能,新闻传播具有启迪民智作用。一个国家的外交以民意作后盾,必须实现外交与社会舆论、新闻媒体三位一体的互相影响。新闻媒介及其传播的内容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报道要忠实于事实,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传播要迅速,新闻传播不仅要旗帜鲜明,还要讲究策略,内容具有针对性,报道范围全面,满足读者需要,分析深刻。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期间,曾参与创办南开中学校刊《校风》,1915年8月29日被选为《校风》“选录课艺及经理各会布告”负责人,负责编辑“课艺选录”专栏。次年初,又任《校风》文苑部部长。1916年8月21日,南开学校秋季开学后《校风》改选职员,他当选为《校风》报社经理部总经理兼编辑部纪事类总主任。《校风》的前身是南开中学1914年3月创办的校刊《南开星期报》,1915年夏,此报因经济困难被迫停刊。《校风》继《南开星期报》而兴起。《校风》为学生主办,各类主任由校长指定,每周出一期,公开发行。该报有工作人员四、五十人…  相似文献   
5.
陈毅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系统完整的学习思想。本文对陈毅同志的学习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翟秋白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党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就参加创办或主编过《新社会》、《人道》、《新青年》、《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共产》、《红色中华》等重要报刊。1920年秋至1922年底,他受聘为北京《晨报》驻俄特派记者,回国以后,又长期负责中央宣传工作。在领导报刊工作和具体的编辑业务中,霍秋白积累了丰富的报刊活动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报刊思想体系。鉴于学界对溜秋白的报刊理论疏于整理,故本文在梳理霍秋白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报刊编辑思想作…  相似文献   
7.
金仲华注重从社会环境制约的角度分析黄色新闻的流行;他认为报纸副刊有所发展固然是因文字轻松有趣可以调剂读者的阅读趣味,但也与重要新闻报道桎梏太多有关;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其实没有多少新闻自由。他在批评我国报纸上的国际新闻时,指出国际新闻中充满着国际各种政治力量的角力,提醒读者要注意文字背后的内容。他强调阅读战争新闻要有一双新闻眼,而培养新闻眼需要从知识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具有较为明确的媒介批评意识、知识性强、注重从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视角去分析、注重数据和实例、从媒体的实然和应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去透视、客观辩证,是金仲华媒介批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袁殊是中国现代大众新闻理论和中国报告文学最早的研究者与提倡者之一,也是20世纪30年代学生新闻的重要研究者.他主编的<文艺新闻>广泛报道左翼文化界的活动,反映进步文化思想,最早披露了"左联"五烈士的消息,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发起和组织的"记者座谈",是抗战初期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领导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报刊活动贯穿着鲜明的社会启蒙色彩,他主张报刊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引导社会变革的时候,要具有明确的编辑宗旨,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认为个性和风格是一个刊物与其它刊物相区别的标志,编辑具有创造性是所编报刊成功的关键。他主办的报刊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在与对手论战时,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坚持不懈地反复揭露和抨击。他善于为刊物造势,吸引读者注意力,通过有效传播方法的运用,增强刊物的宣传效果,以坦诚的胸襟赢得读者的支持,调动集体的力量提高刊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近代报刊诞生以来,媒介批评领域存在的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斗争的表现形态,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分析认为,在纷然杂陈、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场域中,源自科学性视角的媒介批评曾经对新闻传播中张扬伪科学、宣传封建迷信等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声音;这种批判声音是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建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