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特点是发展与问题共存.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当下亟需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政治文化视角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涵的五种政治观念:等级身份观念、人治观念、家族观念、权本位观念、臣民观念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遗存,与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这些正是当下诸多问题的深层根源之一,需要以现代化意识取而代之,亦即通过“公民规训”或规制性的制约,完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精英的现代化理念转换,以期推动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555定时器进行函数发生器的设计,电路简单,成本低廉。根据有关理论原理进行电路参数的计算和选取,借助Multisim9进行电路创建,波形仿真,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从今年起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按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改组工业,对于实现这个转移,提高我国工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四个现代化任务的完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工业生产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生产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出路在于提高妇女自身素质马梅荃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第一妇女人口大国。中国妇女的状况、命运、前途,同整个国家的状况、命运、前途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能保证妇女社会地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而妇女社会地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又会促进国家与...  相似文献   
5.
粉碎“四人帮”以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教授张志岳同志,以年老多病之身奋力从事著述。不久前,他的新著《诗词论析·续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诗词论析·续集》共收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论文十七篇,绝大部分作于1978、1979两年。这十七篇论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论”,“论”中有“析”,共占七篇,或则就中国诗歌总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问题,或则就历史上著名作家屈原、鲍照、杜甫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或作品。另一类主要是“析”,“析”中有“论”,侧重对某些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杜甫的《奉先咏怀》、《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王安石的《读史》七律,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等,进行剖析,字句推求较多。可见,有论有析,论析结合,是该书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的阶级斗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处理当前我国带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并且号召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必须作好长期的精神准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具体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用列宁的话来说,这个根本观点,是使我们能够在那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从而作出科学判断的一条指导性的线索(《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87页)。在我国生产资  相似文献   
7.
屈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光照千古的伟大人物,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千百年来,人们将屈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失败原因多归结于楚王亲小人而疏贤良以及屈原遭人离间之故。文章在陈述这两点之外,着重指出屈原"美政"的失败是"左徒"官职虚尊而无实权以及屈原的品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整体的转型,在这样的过程中,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当然很必要。然而,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不免会在理论上忽略了制度的承载者——人。本文提出,人是社会转型的根本推力和制度的承载物,人的精神和理念是社会转型期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文章分析了政治主体与行政主体,以及行政文化研究在推动人的观念更新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制度创新的可行性不只在于制度本身,还在于制度的承载物。人有精神、理念和情感,人是理念簇拥下的人。排除了这些要素谈改善民生的制度创新,其可行性是难以想像的。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