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静蓉 《东岳论丛》2015,36(1):157-162
差异政治是身份政治研究的核心,而在身份政治研究中,重中之重则是"他者"。我们进行身份认同,最终的目的是想建构一个自觉、独立、具有历史连续性及完整感的自我,而这项工程恰恰是在不断地对他者进行划界、标志和确认中完成的。在现代社会里,"他者"的概念类同于"不确定性","他者"具有相对性、流动性和视觉性的特点。他者的力量,无论是建设性的力量还是破坏性的力量,都是无可限量的。  相似文献   
2.
在阐释理论和创造理论来表达对现实认知的过程中,霍米表现出了"对细节的偏爱"以及对"间隙的力量"的认同。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意义的概念,比如居间、混杂性、模棱两可、少数族群、文化翻译、"特立尼达式的世界主义"等,揭示出全球化语境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概念不能被简单套用来归纳解释中国的经验与现实问题,中国学者要从本土的实情和特色出发,从自己的经验中产生出真正有现实感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静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82-195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成为现代性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它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历史感和价值论,且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现代怀旧体现了作为一种幻想文化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文化冲突,它顺应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心灵宁静的需求,反映了现代精神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浸染和改变  相似文献   
4.
当过去被固定和内化成起到奠基作用的历史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神话。神话不仅是对过去的指涉,同时来自过去的光辉可以照亮当下和未来。替罪羊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集体记忆,可以说是历史也是神话,是过去向具有奠基意义的历史或曰神话的转型。它不仅是过去的指称形式,也是当下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作为神话式的远古历史,也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历史。它在不断的传播历史中获得意义,同时也在一再的重述中得到加强。石黑一雄将替罪羊神话渗入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中,他借过去言说当下的话语策略与其作品深层的神话思维结构正是当下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民族自觉的彰显和诉求。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话语与历史记忆: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蓉 《江海学刊》2012,(4):182-185
近15年来,西语学界在记忆研究方面非常关注全球化背景对记忆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但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全球化时代中的记忆"和"全球化记忆"以及"全球化的记忆"和"记忆的全球化"等等并非同义的概念范畴。"全球化的话语"意味着共同的问题意识、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相似的现实处境和历史困境、和而不同的发展理想等等。在此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我们承认"全球化记忆"的合法性。全球化记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伤记忆,另一种是启蒙记忆。全球化的记忆不是一个伪命题。但这个命题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对全球化的出发点持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背景下,知识分子个体最大的精神危机就是身份认同的危机。本文以王国维和本雅明二人为例,从认同危机的成因、解决方式和结果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方知识分子个体人格精神的不同,从而得出中西现代性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8.
赵静蓉 《学术研究》2006,(4):121-124
怀旧既象征了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之间的不连续性,又体现出现代人弥合这一不连续性的努力。从怀旧的角度切入斯宾格勒文化观的语境,其核心问题是都市之根与城乡两栖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大城市的思乡病”的揭示,表现出斯宾格勒对现代生活的认可以及以审美现代性反拨启蒙现代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赵静蓉 《人文杂志》2004,(4):115-119
卢梭和席勒的现代性批判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即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侵犯。不同的是 ,卢梭的批判理论核心是“回归人类的善本性” ,席勒则是“游戏冲动对人性分裂的弥合” ,前者是向善的 ,后者是向美的。从向善到向美的传承反映出审美现代性以感性和谐反思、抗衡启蒙现代性的另类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的转型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大变动和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危机最突出地表现为现代人对个体身份和集体同一性的认同危机。怀旧是现代人解决认同危机最普遍也最切身的途径。从时间维度上讲,怀旧就是保持自我在时间、历史、传统和社会中的“深度”;从空间维度上讲,怀旧就是寻找“在家感”,重建“本土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