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清水里的刀子》这篇小说通过叙写搭救亡人之前要宰牲的传统民间习俗,以及大牲能看到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传说,使小说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含量与审美意蕴,形成艺术上无穷尽的审美张力。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主要决定于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他者的“陌生性”。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小说创作从功能、受众到传播方式都深受影响。一方面,小说创作发展的空间和途径更为宽广自由;另一方面,量大质浅的小说正在销蚀受众的审美期待。但从小说本质及社会需求来看,小说创作的继续存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关键在于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对社会存在的探索展现;小说对受众思想和情感具有积极的引导提升作用;小说在多种方式扩散下会投射受众情感,并获得受众心理认同,实现其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审美愉悦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底片》,以一系列经典小短篇构成一个回忆与想象的文学空间,借由记忆空间的文学再现和乡土空间的诗意书写,用记忆中的旧事物反衬、预示和象征生存空间的转移和变迁,建构起一个淳朴乡土意味浓重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根源性确认,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家园意识的唤醒。地理、空间、文化和文学的结合,是他写作的广阔语境,也是他在现实中寻梦和实现梦境的园地,更是一个作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身份的彰显和标示。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主要由全新的人际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语境、广泛的公共话题和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性质的传播通道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带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色彩等特征。对网络民意形成因素及其特征的考察表明:网络民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意味着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传承与发展、和谐与共存是这个时代构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最主要的问题。回族作家在此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展示了丰富的回族生活主题。这些主题中持之不变的文化内核与渐趋嬗变的审美表达,构成了当代回族作家创作的主旋律:基于积淀深厚、融汇多元的回族文化,一方面恪守文学的人文性、审美性,一方面突显回族文学的独特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把文学中的法律案例、法律事件等纳入研究的视野,由此来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自身所孕育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指出司法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缺陷,以及由此引出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回族小说中的审美意象与精神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回族小说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并形成了月亮意象、土地意象、清水意象等不同系列,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月亮—水—土地”等审美意象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当代回族作家笔下所具有的深层意蕴,凸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物质生活》与《沧浪之水》同时发表于2001年第1期的《收获》和《当代》。前者侧重于市场经济对诗人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后者直面当下官场宦海中知识分子的尴尬境遇。两位主人公都忍受不了生存中的苦痛和挣扎,为了某一种美好情感,放弃精神信仰而在世俗生活中大获成功,但极其相似的是,精神自戕后他们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虚无,不堪忍受的心灵折磨,生不如死。那么,到底做怎样的命运选择呢?拿什么来拯救这些人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