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探讨近代中国价值迷失之缘起,作者针对思想界颇为流行的见解——将中国近代价值迷津、权威丧失归因于“五四”——进行了分析辩驳,指出不能从单纯的义理层面、而必须从社会心理层面、从社会史还原的层面加以追寻。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构性特征及其解体的进程,指出价值原则与物质承当背离、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引起的心理层面的更新以及新价值观念的潜行,是近代中国信仰解体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3.
尽管儒家社会不是平等的社会,古代儒家也没有将普遍"平等"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价值转换中的现代人依然在儒家传统中发现与现代平等有连续性的思想资源:古代中国有与西方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设置,如有科举而没有世袭的贵族.儒家反对贫富差距悬殊的传统,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为代表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中成为了现代传统.农业社会主义或者平均主义也是有儒家传统因素的.儒家纲常中次要的原则"友道"中潜在的平等(或对等)观念被发掘出来,做了现代性的解释.尤其是从性善论发端的圣凡平等的理论,似可与现代平等尊重的原则直接对接.平等在近代的嬗变,其一是政治的,为个体争取权利;其二是伦理道德的,为了建立道德主体性.圣凡平等由此呈现出了现代性.它同不能脱离群己关系来讨论的认识主体性一样,同样渗透着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观察》作为自由主义刊物,其基调是在自由民主优先的原则下包含平等的诉求。出于自由左派的立场,《观察》同人开始意识到,平等与自由之间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面对自由Vs平等,《观察》发表的意见甚众。这表示1940年代后期的自由主义者在平等问题上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传统,但又有超出其前辈的地方。与《新青年》将平等作为一个新的理想而呼吁不同,《观察》已经将平等视为不言而喻的价值,对于平等价值的复杂性之考察也显得更加深入和细致。对于平等与自由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的心态,多多少少是导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有不同于苏联和英美的另类现代性设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近代唯意志论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下半叶,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曾经急切地呼唤能使天地为之动色的“豪杰之士”和“风雷之文”.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沉寂,龚自珍率先以此自许。他“怨去吹箫,狂来舞剑”,给晚清思想界注入了鲜活的空气;尤其是他推尊“自我”,反对天命论,为中国哲学开了人文主义的新路,也引出了唯意志论思潮的端绪.由此决定了龚自珍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即中国近代唯意志论的前驱.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面对晚清亡国灭种的危机,提出“以心力挽劫运”的口号。“心力”概念主要指心的驱动力,或称善良意志。这种以“仁”为价值取向的善良意志不仅是一种动力因,而且是世界的本体。因此“心力”论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他把历史发展理解为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心力”则是社会进化的决定因素和最终动力。他提倡发扬“心力”,以善良意志去感化人,改铸中国国民的道德,强调道德取决于主体的意志自由地选择和自主专一。他的理论当然是有缺陷的,但却蕴涵了相当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思想界的“平等”观念,逐渐从古代儒释道的“圣凡平等”、“佛法平等”和农民“均贫富”的原始平等欲求,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伦理原则,从中可以分梳出“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两种理路,演化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和制度设计,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平等”虽然在形式上已经成为现代价值,但平等如何可能依然是个问题。平等观念的现代嬗变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8.
乐观主义及其问题———对中国现代思潮的一种精神分析高瑞泉20世纪伊始,中国就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存亡的抉择。事实上,从19世纪后期起,中国知识精英的困境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内忧外患,它凸现为民族实体及其文化孰存孰亡的危机。现实操作层面的屡...  相似文献   
9.
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十年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大变化 ,是对现代性的批评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这种现象背后当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譬如后现代理论的传绎 ;现代化过程呈现的新问题 ;对传统人文学术的新兴趣 ;等等。对现代性的批评至少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复杂互动。加之 ,像许多哲学性的概念一样 ,“现代性”(modernity)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 ,导致各种批评多少有些显得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实 ,这种情况在西方也同样存在 ,因为“现代性”的提出 ,本来是西方思想界对现代化运动反省的观念纽结。在马克斯·韦伯那里 ,现代性主要是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研究近代社会思潮需解决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与理论问题:1.从纵深方面看,思潮本身是社会史的一部分,所以需要对思潮作社会史的还原,即从社会生活的演化、社会结构的变迁来研究思潮的来去踪迹,抉发原因,把握全貌;2.从横向看,由于近代中国思潮受西方同类思潮的激发与示范,所以应具备比较文化的视野,确定正确的评判标准,对二者的异同作系统扎实的实证研究;3.评判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价值标准应当从人的自由发展和现代性两个维度的结合点上来确定;4.应当注意各种社会思潮与哲学、文学、宗教等等的内在相互关联,把视野扩大到非理论原典的文本,把历史的复杂性、丰富性还诸历史,更恰当地理解当代社会的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