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篇小说的情节变化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模式来形成审美兴奋点,实现创作意图:一是“顺向变化———滚雪球”的模式;二是“意外突转———抖包袱”的模式,具体又可分为渐进式突转和抖然式突转。  相似文献   
2.
龙钢 《金陵瞭望》2006,(7):57-57
位于南京河西的龙江体育馆始建于1995年10月.是南京市体育局下属的一座区域性体育馆。近年来.体育馆在全国创造了诸多奇迹.连赢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方位的3块“金牌”.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成熟期和高峰期,该时期的叙事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叙事学的"国情"特色,具有标本或示范功能.<明清叙事思想研究>分四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即:从体制形态看明清叙事思想;王国维、梁启超的叙事思想;报刊语境、读者意识与近代叙事思想的变化和明清小说的叙事艺术.其研究的切入点和体例设置独具匠心,视野开阀,思路清晰,尊重历史,新见迭出,从整体上凸显了明清叙事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4.
袁玮  龙钢 《社区》2013,(19):33-33
为了让109项行政事务“瘦身”,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街道从去年开始实施标准化建设项目,切实为居委会减负,让工作人员每天腾出两小时抽身下小区亲近居民。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一次落下了帷幕,上海全市6.6万名高中应届毕业生如释重负,完成了其人生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些曾经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脑海中还有多少“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记忆呢?笔者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记忆已相当模糊,而“家教”、“补课”等应试教育的记忆却颇为清晰。无独有偶,笔者日前与当年参加第一期课改的部分教师相会,大家的话题也都集中在了“素质教育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龙钢华 《学术论坛》2003,46(5):98-100
基于爱人基础上的仁学思想,是孔子对文艺价值定位的第一标准。"仁"、"美"、"善"三者相通,这是人道主义和艺术本体论相结合的最初表述,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实践这一理论,既可优化文艺的生态环境,又可提升文艺作品的品位,并"生产完整的人",让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7.
一、出版业产业化符合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主流 丘吉尔曾经说过:“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未来的企业是头脑的企业,100个人的企业,如果100个头脑都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最成功的企业。头脑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就是知识和创新。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变革力量。人们预言21世纪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组织方式,以及人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冲击,也就是说,知识文化作为生产力已经越来越融入到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知识经济已经或将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出现,其影响的广度深度将覆盖整个企业界、经济界,甚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的主要特性是: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学习则是个人或组织(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教育实现个人、社会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微篇小说情节密度的安排可浓可淡.情节"浓"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情节"淡化"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选材不局限于情节完整的故事;二是采用跳跃省略、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三是叙写中穿插的非情节因素.相对而言,强化情节的小说更受欢迎.但情节的浓淡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9.
龙钢华 《江汉论坛》2007,(12):71-74
时间,作为万物的载体和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小说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小说史上,作为环境的时间艺术,其嬗变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追求客观真实的时间环境和注重主观意识的时间环境.而在主观时间中,又主要体现为心理时间的泛化和叙事时间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王晓峰的《当下小小说》是史论结合的专著,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小小说发展的历史和文体特征,又潜心研究了小小说理论的各个侧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观点。因此,该书应被视为中国当代小小说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与自觉的标志之一,也可以将其视为了解小小说历史与现状的一部工具书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