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市城市社区独生子女家长的抽样调查,研究其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教育行为和孩子的成长状况.结果发现:重庆市城市社区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呈正相关影响其教育行为.家长的教育期望对孩子造成一定压力,但压力没有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并且孩子乐意与家长交流.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成长存在一定担忧.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拉动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的增长并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本轮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房地产价格也不断攀升给城镇居民的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应付节节攀升的房价而不得不压抑其他的消费。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考虑的一个变量。鉴于房地产  相似文献   
3.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在我国应用广泛,常被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中.在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结构中,如果不设或少设伸缩缝,可能导致温度应力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后果比较严重.文章结合工程探讨了这类结构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和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来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可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及环境友好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GSS①(城市部分)所得有关环境方面的资料,对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和环境友好行为的社会性别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普遍偏低,其中抽象环境关心水平男性高于女性,但实际的环境友好行为比例男性却低于女性;在私人领域内的环境友好行为比例女性高于男性;相较私人环境友好行为而言,男女的公共环境友好行为比例都很低。  相似文献   
5.
龚文娟 《社会》2007,27(3):156-156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州、洪湖三个地区973名失业者的调查,描述了失业者的再就业行为的基本状况,并运用高级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失业者再就业态度积极,但多数人从事着社会地位低、无稳定性的非正式职业或自雇职业;个体的社会特征因素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显著,而再就业意愿对再就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所以,本文不支持失业者由于就业期望过高而制约其再就业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湖北省三个地区(武汉、荆州、洪湖)失业者的调查,分析了失业者的再就业意愿和再就业行为,发现大部分失业者对再就业持积极态度,但再就业多集中在非正规、低报酬和低职业地位的岗位上.地区和年龄对再就业选择的影响显著,再就业过程中存在年龄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在我国应用广泛,常被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中.在大面积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结构中,如果不设或少设伸缩缝,可能导致温度应力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后果比较严重.文章结合工程探讨了这类结构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和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来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可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龚文娟 《社会》2013,33(1):161-194
本文在回顾和梳理环境事实论与环境建构论的基础上,剖析了环境议题呈现的社会机制,并以A市市民反对L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的过程为例诠释这一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议题的呈现机制包括了群体利益冲突、差异性认知和主张竞争、权力和资源及策略运作三个环节。环境议题不仅是客观环境现象的持续再现,更内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认知和判断;它的提出、表达和形成正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和“精英主导型”向“环境利益相关者共构型”过渡;环境议题呈现了不确定性和模式化趋势的特征,这既暗示了风险社会的到来,也见证了公众对环境公正和政治平等日渐强烈的呼声,以及市民社会成长与结构性限制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环境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客观社会条件中去探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而环境建构主义趋向于集中考察环境问题的议题化过程,强调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如何使客观环境状况转化为社会议题。本研究基于一个典型环境案例,在建构主义视角关照下剖析环境问题呈现的社会机制之一:面对同一环境状况,持差异性认知和相互竞争主张的不同环境利益相关者,如何推动客观环境状况被判定为有危险的、不可接受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谁来治?如何治?效果如何?”的讨论中,培育村庄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乡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被视为实现乡村环境社会良治的重要路径。本文提出“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社区归属感)(1)-环境参与行为”解释框架,利用田野调查数据加以检验,发现:乡村居民的环境参与行为包括生态环境参与行为、生产环境参与行为和生活环境参与行为;村民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其生态环境参与行为,同时通过环境参与意愿间接影响三类环境参与行为;社区归属感差异化地调节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与不同环境参与行为的关系。因此,通过村庄空间再造,带动村民创业创收,激发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其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积极性,提升其环境参与行为,是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