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28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124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388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经济”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相比的新的特征,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美国新经济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企业生态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质量管理理念的产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向质量管理理论渗透的结果。在介绍生态质量管理理念产生的基础上,提出从环境、顾客生态满意度、职业安全健康和企业生存能力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的生态质量管理,并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4.
最近几年我们是世界各个角落冷战结构崩溃的见证人。戈尔巴乔夫曾说过:“我们离开了冷战时代,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布什也宣称“对抗的时代结束了,合作的时代已经开始。”这种持续不断的全球性转变是史无前例的,它彻底改变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性质,对我来说,“缓和”一词已不适用于目前的变化,因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世界     
我几次访问日本、中国、及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一直在学习这些国家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现在还在学习中。 可以看到有些西欧的政府和政治家在教训中国人、日本人和亚洲人,似乎亚洲各国人民没有悠久的传统文明和价值,缺乏深邃的历史和文化的造诣似的。 西欧人与那些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6.
作者系美籍华裔学者,曾任蒙大那州教育学院院长。本文是他于1984年12月访沪时的学术报告,原题为《文化形式对人类群体和识别方式的影响》。由于移民的缘故,美国被称为"民族的熔炉"。惠特曼(Walt Witeoa。)说得好  相似文献   
7.
8.
池塘养鱼由于大多采取混放密养,鱼类不仅数量多,品种也较多,其食性和生活习性复杂,所以,水质要适合多种鱼类生长的需要。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天气,水质容易发生变化,除了施肥要根据水色,天气变化,适量适时施入外,还应采取如下四项措施管理好水质。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城市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 ,并提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一些英美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正义、与道德的关系展开激烈争论。总体上看,论辩双方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纵观两派争论的焦点,其理论分歧主要源于双方在三个问题上缺乏共识,即道德是否必然是意识形态、事实是否可以容纳价值、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消解了道德客观性。只有对以上三大问题进行清晰界定和有效辨明,才能有效应对不同学者有关马克思道德哲学是否存在的诘问,并更切近马克思道德哲学的阐释路径和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