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统计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各国公共养老金体系普遍面临逐步增大的支付压力,为维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引入了自动调整机制。本文对公共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的国际经验做了比较分析,总结了自动调整机制的机理、特点和类型,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测算分析了不同调整机制对制度可持续性和待遇充足性的影响,探讨了自动调整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后给出我国建立养老保险调整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其中,个人账户采用记账方式建立了参保缴费与养老待遇之间的直接联系。理论上,公平和长期可持续的个人账户模式在记账利率、计发系数、余额继承等方面应遵循精算原则,但我国的个人账户参数设定存在不少违背精算公平和精算平衡原则的错误。本文结合国际经验,在剖析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数设定错误的基础上,基于精算平衡原理,探讨参数设定方法,检验纠正方案对制度精算公平和精算平衡性的效果,最后提出参数改革的具体建议。主要结论是: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应该是制度的内含回报率;名义账户的记账利率不是银行存款利率,而应随缴费工资增长率、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动等定期调整;养老金计发系数应基于动态生命表、养老金调整指数和个人账户内含回报率的变动而调整。由此确定的参数纠正方案将有效改善制度的精算公平与精算平衡性。因而建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应尽早明确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和账户余额的权益归属,采用动态的记账利率和计发月数,引入自动平衡机制,实现制度的长期精算平衡。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期公布,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特别是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在大部分年龄组上,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