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统计学   1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景区开发背景灵隐景区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群山之间,“幽谷黄钟,佛音缭绕”,拥有以青峰、幽谷、涧泉、绿树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尤以内涵丰富而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见长,自东晋以来一直是较热门的佛教游览胜地。尤其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迎来了大量游客。  相似文献   
2.
杭嘉湖地区位于杭州湾与太湖之间,属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明清时期,该地区所属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分别下辖钱塘、仁和、海宁(乾隆38年升县为州)、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嘉兴、秀水、嘉善、崇德(康熙六年改崇德为石门)、桐乡、平湖、海盐;鸟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孝丰、安吉(乾隆38年改州为县)等县,是浙江省最富庶的地区.本文拟以明清杭州府九县、嘉兴府七县、湖州府七县为地域范围,考察这一时期杭嘉湖地区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历史演变.而这地区农业结构的变革,不仅卸下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萌动增添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蚕桑业的腾飞以及市镇群体的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之史学项文惠钱国莲本文对中国近代史学三大家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的史学理论及贡献作了分析评述,着重指出他们在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项文惠,男,杭州章太炎纪念馆;钱国莲,女,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章太炎的研究中,学术界囿于鲁迅先生对章太炎评价的窠臼,“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①较多弘扬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而弱化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或把他与孙中山、袁世凯等重大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或对他个案考察,却忽略了他曾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汪东、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许寿裳以及鲁迅兄弟等中国现代第一流学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章黄学派。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该学派形成进程、学术渊源、治学特点、学术成就、历史地位的考察,从某一层面进行探索中国现代文化基本轨迹和发展趋向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侵略殖民与救亡图存、传统与近代化的激烈冲撞,杭州古老的封建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演变,并由此更进了整个杭州的社会风貌。本文拟在考察杭州教育向近代化迈进的基础上,以突出其强烈的社会效应。1 杭州的近代教育始于光绪23年(1897年)。是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创办求是书院,自任总办(校长),第一期招生30人。求是书院是杭州也是全国各省城中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实为杭州近代教育的先声,后经多次变迁,成为今天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的前  相似文献   
6.
对明朝诗人、民族英雄于谦被害后,何人何年将其遗骸归葬杭州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将各种记载进行了梳理,明确是于谦养子于康在天顺三年(1459)所为,西湖南麓的三台山即于谦墓所在地.  相似文献   
7.
绍兴师爷究竞渊源于何时,史载阙如,也难以推断。然而,迟至明代,绍兴师爷确已相当活跃,且闻名于世了。当时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嘉靖年间的徐渭就是典型的绍兴师爷。“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及明清,随着中国官僚体制的日趋完善与强化,其势力继续膨胀,“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雍正、乾隆以后,绍兴师爷更演进成为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它与有清一代相始终,与商人、绅士、官吏等社会群体共联姻,共同操纵了清朝封建  相似文献   
8.
由南京太平天国史学会、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发起的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5周年暨庆祝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建馆3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史学工作者共92人到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9篇。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与会代表就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9.
于谦是功勋卓越的民族英雄。从其存诗,可以窥见其高尚人格。在创作中,他关注现实,自觉追求诗歌内容的真实性,而较少注重诗歌的创作技巧,其诗呈现出一种清新朴素的天然本色,在当时“台阁体”盛行一时的情况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在明朝前期诗坛上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