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实,思维与存在能够发生关系,成为矛盾,却在于作为其潜在前提的某种思想境域。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史中的连续演绎也是思想境域的不断转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阻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入手,论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人事改革工作的必然趋势,而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程序则是人事改革的关键,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模拟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结构图形.  相似文献   
3.
实施教师职务自主聘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本文就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聘任的来源与形成、自主聘任的逻辑依据与价值诉求以及自主聘任体系的建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张鹏翔 《理论界》2010,(3):83-86
看即是对象。看与认识、逻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象在认识、逻辑概念之外,却在看之内。看通过对象出现,对象则在看中显现。没有看的对象,或者没有对象的看都是不可想象的。康德批判没有看的对象,指斥为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同样批判没有对象的看,指斥为不存在的理智直观。有什么样的看就有什么样的对象;反之,有什么样的对象也就有什么样的看。矛盾与悖论产生于看与对象的错位;当我们用对感官对象的看去看一个理智对象时,理智对象与感官对象之间就会发生难解的悖论。存在对象变化了,我们的看也随之变化;反之亦然。对象是由看建构出来的,直观构成自然物及其性质、法则和形式;物的矛盾性也是由直观构成的。直观构成科学知识的精确客观性,并构成以其为标准的科学世界,这一直观特指一种数学化的态度、一种数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开展多年,一些高校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和缺失,如何控制和把握好其流程和要点,关系到高校人事改革的成败。本文从改革的总体框架出发,认为实践中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实行两个制度,建立三个机制,处理好四个关系。系统地把握其关键环节,才能完成好改革目标,造就出一流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个性动力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一个人力求知识或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也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放视野、充实心理生活的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兴趣能使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给予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学生对发生兴趣的知识,总是会自觉地去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矛盾表明自身为一种眼见为实之实。眼见之实既作为矛盾背后的基础,又是产生矛盾的根据;矛盾的解决也是通过眼见为实最终完成的。矛盾在眼见为实处毁灭,矛盾的毁灭指的是矛盾自身的矛盾;我们通常认为,黑格尔思想的精华是矛盾辩证法,但在黑格尔繁茂的矛盾演绎背后却到处都映现着一种眼见为实之实,这才是黑格尔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眼见之实自身就有矛盾性,并构成矛盾。眼见之实既是一种可见的东西,又是一种不可见的东西;而不可见东西对可见东西的牵引、生产,正是矛盾思维百般寻求却始终不得的矛盾动力源泉。眼见之实是一,又是二;是二,又是一。作为一与二圆满的眼见之实刚好是构成矛盾本质的东西。同样,眼见之实的显现既构成矛盾逻辑运动,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式的运动;又构成矛盾的生产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8.
张鹏翔 《理论界》2010,(7):92-95
康德哲学的悖论是一种看的条件与两种存在之间的矛盾。康德始终坚持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没有直观条件的对象是不存在的。但对于物自体,康德只是说它不可认识,并没有否认它的存在;而且充分肯定了它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功能和作用。物自体是存在的,但却没有相应的直观条件;因为康德只有一种看的条件,即感性直观。只有感性直观构成的现象界才是存在的,概念、范畴也只有通过感性直观才能产生关于事物的真知识。物自体存在着,但却又在感性直观条件之外;这直接违反了康德自己坚持的直观即是对象的原理。面对这一矛盾,康德同样始终纠缠于两种存在、两种对象之间的矛盾悖论,却忽略了对直观条件本身的批判,而这刚好启示出人的另一种看,即现象学式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按劳分配形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多的非接劳分配形式也不断涌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要求我们,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又要正确地对待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10.
张鹏翔 《理论界》2013,(8):99-102
组织是"事物",是"新"事物,是"一"个事物;是"一个新质的事物"。组织不是集合、范围、结构、概念,而应该是现实事物;不是自然事物,而应该是自然事物之外的新质事物;不是组成、构成的众多事物,而应该是原初固有的一个事物。得出这些结论都需要一种新的方式,即"看见"。也就是说,组织不仅可以被想象,可以被思考;还应该可以被"看见"。只有在直接看见这种方式里,组织才是现实事物。这个直接看见又不是眼睛的看见,而应该是心灵的领会。这是另一种直接看见,是一种真正的组织智慧。组织在这另一种直接看见里显现自身为"新事物",并且是以"一"的形态出现的新事物。由此组织才能发挥"六大于六"的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并最终委托自身于一件事、一个事物、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