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建国初开展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史学界的批判主要集中于胡适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这场批判运动的开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视角来看,批判运动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1956—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发生了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农村群体性事件。这次事件具有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目的性高度一致、要求的合理性与行动的违法性相交织、局部对抗性和危害性等特征。文章分析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个案的形式探讨了应对与处置情况,并提出了值得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开始独立从事武装斗争、夺取领导权活动的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的多数对于中共的事业是持中立或消极的态度的,中共事业的合理性主要是在农民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对中共疏离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不少曾对共产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渐渐缓和起来、甚至于转向;多数曾安于书斋、追求个人天地的以大中学校学生为主体的中小知识分子空前地团结在中共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为数不多的以追求自由民主、反对独裁专制为目标的知识分子,也出于对国民政府腐败的愤怒和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认同而同情、支持起中共来了;传统的乡绅知识分子在中共放弃阶级斗争和坚决抗日的双重政策感召下,也积极地向共产党靠拢。本文特选取了各派的代表人物闯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等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和把握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执政党的党性修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学术界围绕废除《六法全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等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指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实际上是“法的阶级性与继承性”、“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具体化,因此,在传统的思维框架内难以达成共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标准,则不难做出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之所以光彩夺目,主要还是源于史学自身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功能.正因为这些史学问题与意识形态处于同一语境之中,从而决定了关于这些问题的论争不仅一开始就很难仅限于学术的范围,而且势必会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50年代中后期,史学界围绕着尚钺的历史观展开了火药味十足的论争,到60年代初变为对尚钺"修正主义历史观"的大批判,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7.
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一批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被定为“右派”,遭受斗争和批判。在整风和“鸣”、“放”期间,围绕着在学术领域里反对教条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等问题,雷海宗发表了不少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相异的观点。在随后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中,雷海宗被定为全国史学界的右派典型,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史学领域的反右派斗争是完全不必要的,它对新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等,既是难点问题,又是热点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进行准确适当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旗帜的政党,“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是十分善于根据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纵观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