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邱运华 《领导文萃》2012,(16):29-30
经济改革深入进行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凸显,社会建设使命凸显,而不应是随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英国:及时的社会建设避免了一场革命以英国社会建设为例,英国18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9  相似文献   
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人们对于其"真实性"的界定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越来越摆脱物质"永恒性"的束缚,并且对当下人类主体的意义则在不断强调,这是一个客观化到主观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出各民族对于身份政治、情感归属的重视。因而,在当今以旅游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应该更加合理地看待遗产的"真实性"以及遗产的非物质性,重视遗产的社会学和精神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以及参观者自主参与,在文化旅游中更多地通过"真诚"的互动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国家大剧院是北京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之一,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国家大剧院涵纳了社会生活的大量内容,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精英与大众,均在此有充分的呈现。可以说,国家大剧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文化研究方法研究北京城市空间想象的模型,它见证了历史,也映射了对于北京城市空间想象的驳杂面相。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欧美文学新流向与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20世纪的欧美文学的主导力量不是现代主义而是现实主义;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所谓“反传统”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指出对大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性扭曲和异化的反抗,早在大工业文明萌芽期已经出现,而不是大工业文明危机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了些与一般看法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完整的20世纪北京现代文化发展历史,应该把晚清十年新政和民国历史与共和国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梳理北京文化的整体特点.清末至民国初年、远至1936年,北京文化在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巨变的背景下发生的现代性转变,直接影响20世纪的北京文化的现代形态,是从1900年代开始的;1949年10月接续的北京文化现代性的前提,并非1900年之前的晚清宫廷文化,而是崭新社会政治内容(民主共和政治基础)、思想内涵(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具有现代形态(新文化形式)和生活实践(趋向西方生活方式)的北京文化,正是这一现代形态成为连接新中国与封建专制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诗学带有浓厚的启示色彩,这种启示色彩生成的思想文化 语境决定了它的深层次的审美意味。将民族现实命运与原始基督教理想联系起来,托尔斯 泰试图寻找到超越二者的诗化境界,同时这种超越又是针对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这样, 在托尔斯泰营造的诗学境界里,就无疑渗透着俄罗斯传统的神圣使命感。神圣使命与托尔 斯泰的诗性启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以往研究中未能注意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出于改善交通、改良市政的目的,北京于1912年开始筹办有轨电车,却遭到了商会与文化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电车的开行进一步突破了皇城的封闭空间,对北京的传统城市空间构成了威胁,同时也遇到了既有城市空间的顽强阻挡。为使电车顺利开行,电车公司多次要求拆除北京街头的跨街牌楼,而市民们则以保护古迹为由坚决反对。经过长久、激烈的斗争,最终,牌楼与电车同时并存,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表征在北京城市空间中的交叠。  相似文献   
8.
“北京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北京文化”属于一个区域文化概念,系指从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到民间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至于精神生活等若干层次的整体结构,这个结构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演变、绵延,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无论怎样的政治中心存在,它都存在着,不会有根本的彻底变化.而“全国文化中心”则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概念,它并不必然具有与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民间习俗、伦理道德作为支撑,甚至每一次重新建构基本上不触动这个层面,而更多地诉诸制度、法规、宗教、价值观、文学艺术和精神生活等层面.“北京文化”和“全国文化中心”各自具备自身的特征、活动规律,并非关联密切的联合体.解放以来,“新北京”建设的文化思想,建立在对“旧北平”封建文化的彻底否定的基础上,具有以全新的思想文化来重建全国文化中心的意志.研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问题,需要有鲜明的文化政治思想视野.  相似文献   
9.
营建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试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旨及其“气论”的美学史地位邱运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本乎自然之道,论及创作主体的精力修养、年龄齿序变化对思维的影响,提出“从容率情、优柔适会”、“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的观点,以保持自然的审美心...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和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日常生活艺术化”或者“审美化”实际上不单纯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命题。它具有文化批判的内涵。本文的重点是讨论 :在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话语实践中 ,如何实现对这个审美化的描述。我借用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认为在后现代的话语语境里 ,“日常生活艺术化”能够建构一个多元的审美活动场 :一种由许多对话 (参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 )构建的立体的空间意识被建立起来了。活动的“参与者”和“对象”是无限多的复数 ;时间是各自随意的。这种对话在审美活动中构建了一种空间意义上被随意分割的立体 ,是多种风格的话语彼此独立存在而交流的立体空间 ,也是多种关系肆意喧哗的立体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