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满族有过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并且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满族母语文学创作,包括庙堂御制作品、带有个性化特点的私密写作、具有面对社会创作意图的作品、满文翻译文学。清代满族的母语书面文学是在有限历史空间制约之中的舞蹈。中原文学抑止着它的生存。满族母语书面创作处在自然生成,又自然流失的状态。在多重政治、社会及文化因素作用下,清代满族文学主潮体现于借用汉文表达方式的“非母语——汉语”书写形态。以汉族语文做书写工具来成就满族文学,已经成为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是最先将毕生精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及文学伟业结合起来的满族人.他们各自的社会理念与文化作为不尽相同,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小视的功绩.  相似文献   
3.
以往,关于老舍与满族历史及精神文化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未受到学界的重视.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系列肯定结论.应当透过老舍研究个案,加深理解中华文化以及文学多元并存、交流互动的历史与现实,加深理解国内多民族的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情状.只有在文学研究界普遍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未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才会浑然汇通.研究者们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现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学术工作的得失益损.  相似文献   
4.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年间的满洲小说家庆兰,主动躲避官场纷争,专注于钟爱的艺术生涯,创作了文言小说集《萤窗异草》。比起同时期和邦额所作《夜谭随录》,《萤窗异草》在作品题材、精神意蕴以及描绘故事的细密章法上,更接近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风格。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在《萤窗异草》里占有较大比例和醒目位置,大量书写人鬼恋、人狐恋、人仙恋,以及美好爱情靠小动物扶助才能实现的故事。庆兰也是注重反映时人道德面目的作家,他赞许忠勇、正直、诚信,非议丑恶、伪善、狡诈,愿为校正世间善恶与忠奸力量对比而尽心力。作为小说家,他注意对作品结构与气氛的悉心营造,启用包孕数端、次第道来的谋篇技法,并对人物心理做有效的准确的摹写。  相似文献   
6.
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任务,已经历史陆地落在了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相似文献   
7.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诗词在唐、宋两代取得了辉煌成就。后世文学史家对于清代诗词的评论,遂常常贬多于褒;而对于清代满族作家的诗词,除纳兰性德之外,其余更极少提及。显然,这与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尽相符。本文试图发掘、探讨一下清代满族作家运用汉文创作的一些诗词作品,以使读者看到这里也有着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康熙朝出现了满族书面文学的第一轮辉煌.刚刚闯入汉文写作园地的满人,由童蒙学步般的模仿开始,转而尽快地去寻找自我和表现自我,踏上走向民族文学个性成熟的道路.满族文学的成熟,既有赖于这个民族在文学上的整体展开、四面开花,更有赖于大手笔们在这一整体开拓中异峰突起的显性影响.满族文学大家纳兰性德、岳端、文昭三人的艺术成功接踵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包容理念持有上,有两种人们习焉不察的偏颇倾向,即"视而不见"的倾向与"熟视无睹"的倾向,时常在我们各个民族的学人头脑里产生副作用,因而不能不引起注意。所谓"视而不见",主要是指在相互存有语言隔离机制的民族之间,看不到别民族的存在与成就。所谓"熟视无睹",则主要是指对使用同一民族语言文字的兄弟民族,觉得他们的文学既然跟自己用着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便不会再存有什么民族特质。我们应当在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力戒这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