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
无论二战期间还是20世纪60年代,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笔下的巴黎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皆具备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不同层面,并呈现出现实精确性和诗意象征性高度统一的特点:精确的地址和真切的描述使作家的文学空间带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意味;空间对人物的情感、心理和思考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在人物眼中幻化;人物活动于其间,以迷失、逃离、反抗、寻找等方式改变着社会关系和力量对比,不断反作用于空间,塑造着空间。莫迪亚诺记忆书写中的巴黎因此处于开放的、非二元对立的状态,丰富、深刻、永恒变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法国盛行“戏剧电影”(théatre filmé)。1932年,电影大师雷诺阿将一部勒内·弗旭瓦的戏剧作品《布杜落水记》以自己的方式搬上了大银幕。当时被批评“背叛原著”,但该片如今却被视作经典。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很好地去思考改编以及戏剧和电影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出戏剧改编电影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