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2002年秋,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民族学学者专程赴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民族服饰,当他们来到湘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时,看到的却是与汉族地区毫无二致的西装T恤和各式流行女装,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饰已经很难找到。专家们在痛心疾首之余,不禁大声疾呼:“民族服饰正在以空前的速度从民间消失,抢救民族服饰已经迫在眉睫!”无独有偶,2002年下半年,一个国外民族学考察组到苗族聚居的花垣县考察,参观一个曾经获得过“民族文化村”称号的少数民族村。虽然县民委事前曾要求全体村民都要身着民族服装,但当考察组进入该村时,却只…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以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状况为目的的政府扶贫行为也必然具有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不同的一面。首先,它的基础不同,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基础较差,是建立在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其次,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现阶段,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却是如何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第三,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存在着差别,民族…  相似文献   
3.
<正>初识王跃文,是在5月份的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笔会上,笔会选择在我的家乡湘西召开。我们住在永顺县被称为“芙蓉镇”的王村一家叫“听涛山庄”的宾馆。那天会议还没有开始,我出门的时候见省里的几个作家在宾馆门前正围成一圈站着聊天,基本上是王跃文说,大家听。王跃文个子不高,穿着一双白色球鞋,显得很壮实。王跃文很好认,一个是书上印着他的照片,二是他右眉根上的痣实在非常显眼。第二天我们没事串门,串到了王跃文住的房间,他那里聚了一大群人,我就坐在他的床上,听他们天南海北地闲扯,末了,我叫张家界的作家吴雯给我们照了一张合影,就算认识了。三天后笔会转到花垣县古苗河风景区开,从永顺上船,  相似文献   
4.
梦想抑或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成了中国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什么是小康?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小康社会"?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小康?如何实现小康?这些,都是少数民族群众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和编发了这组文章,与读者一起共同关注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兵就要当红军1919年9月12日,石邦智出生在沈从文笔下的美丽边城--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茶园坪村。石邦智的童年劳苦而又辛酸,“柴禾当棉袄,蕨根当粮草,松膏当灯照,赤脚当鞋跑”。由于家境贫寒,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跟着大人为大户人家做苦工。当时,茶洞镇上住着一些汉族地主,石邦智从小受着他们的压迫和欺负。一些汉族地痞也经常欺负苗族人。有一次,石邦智一个人到茶洞街上卖柴,被几个汉族地痞打倒在地,丢进河里。幸亏他略懂水性才捡回了一条命。辛酸的童年培养了石邦智敢于反抗、向往自由的精神。1933年,14岁的石邦智在茶洞卖柴时听见有人议论,…  相似文献   
6.
7.
一几十平方公里的一个行政乡,却只有寥寥几个村庄,几百户人家,一千多人口,这是西藏自治区某乡的真实情况。这个乡除了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条简易公路到达之外,所有的村都没有通公路,它们分散在海拔4000多米的深山峡谷里,终年云笼雾罩,难见天日,每到汛期,峡谷里溪水暴涨,山体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群众生活危险重重,极为困难……这个座落在西藏高原上的乡村是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这类因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群众异常贫困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罕见。笔者工作过的湘西花垣县两河乡,地处湘黔边境,10000多人口,全部分散在大山…  相似文献   
8.
像天那样神秘的河世界人类学家考察苗族最理想的地方至今,人们仍相信 尤的遗骨就埋在这条河边──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部古老的史诗,仅仅是凭借着口口相传,上千年来一直回响在历史的上空;那是一部神奇的史诗,语焉不详之中,记载了一个民族无尽的苦难和奋争。没有文治武功的夸耀,没有波澜壮阔的搏杀,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那部史诗,用一种平静到恬然的语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0.
被篡改的民族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02年秋的一天,被称为陕西民歌歌王的栓柱被邀请到众多歌星、影星所神往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向上万名观众演唱陕西民歌。当这个20来岁的“歌王”唱完数曲民歌之后,那礼节性的稀疏掌声很快被叽喳一片的纷纷议论掩盖,观众们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听到的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陕西民歌,而是美声不像美声,民歌不像民歌的民歌变调。歌王自己也对这次演唱非常失望,演唱会结束之后,他悄然离开北京,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希望重新回到那四顾苍茫、粗犷西北风呼啸而过的高高土塬上,放开自己原初的歌喉,把那仅仅属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