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念.它架构起民众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接受或形成各种社会观念的渠道之一.耿村故事文本展现出民众社会伦理意识中成人观和地位观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民众家庭联系模式的社会认知习俗.  相似文献   
2.
“养”与“弃”是民众孝亲伦理观的核心问题,它是由农村的生产实际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民间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孝亲观念中蕴含的“孝与非孝”的伦理矛盾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行孝”所面临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极度贫困的生存条件和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种是内在的,即子女成家以后情感重心的转移。在终极境况下,民众以互惠的劝孝方式来消解被弃养的风险。这种伦理诉求与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解文化的科学,民俗学首先肯定人类生存样式的无限可能性,它对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应该以描述或说明现象为目的.然而如何描述?面临的选择和存在的问题很多.从民俗形式论出发探讨民俗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强调民俗形式能够使民俗学保持其价值关联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认知结构来自于社会世界的结构,那么再生产就意味着认知结构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民众伦理和精英伦理作为传统等级社会两种行动主体的道德惯习体系“中介性”地促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其中,民众和士绅在分工意义上的道德实践共同发挥着作用。本文尝试从道德传统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出发,来推究这种分工所蕴含的伦理及文化矛盾。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惯习作为一种实践体系形成于中国传统的礼俗社会,但在遭遇现代性引发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它的文化诉求越来越难以与当下制度要求相整合。这实际上反映了基于礼俗的道德与基于反思的道德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由诗人王建创作的《新嫁娘词》(其三),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新婚女子以巧妙方法通过夫家新婚考验的故事。作为夫家“新成员”,新娘子面对新环境,积极寻求改变、适应与突围。而由这首诗展开设想,诗中的“新嫁娘”可以看作是所有“新成员”的象征。本文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视角,分析新成员融入陌生群体时面临的问题及他们寻求出路的方式,并尝试探索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改变与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东北方言相对于正规、得体、精确的书面语及官方语而言是一种富于狂欢色彩的语体。东北民间笑谑艺术最流行的形式"二人转"即是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二人转"作为艺术更突出的是它的娱乐品格而非它对生活的反观性,所以很容易被大众文化所吸收。相比于那些提出了更高价值尺度、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迥然不同而引起震撼的艺术品,"二人转"的确是世俗的、"酒神式的"艺术,其中"宣泄"要远比"净化"的强度高。作为一种"尚未与日常思维分化的艺术形式","二人转"与生活的反思距离太有限,并始终面临着低俗化和异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民间故事与意识形态建构--对民间故事观念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故事的思想观念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民俗知识的结构问题,它的旨趣在于还原行动者的生活世界原貌。本文通过对此类研究的反思,分析民间故事讲述与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联。民间故事作为话语层面的“例行化”的民俗知识,除了预设的审美诉求以外,也必然包含着真理的诉求、权力或政治的诉求以及伦理的诉求。它使既定社会关系的制约性被物化,从而具有在现存支配关系中使局部利益合法化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9.
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史上对民间故事研究在方法上经历过几次重大范式的更迭 ,它们都不自觉地触及了文学批评和传承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献比较和进化论立场上的推断足以概括民间故事始为学术对象时的研究特征。历史 /地理学派重视文本的历史和地理因素 ,是第一个主张对故事全面考察并加以分类的学派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并未从根本上超越以往的分类法 ,只是要求分类更加精细有效 ;列维 -斯特劳斯认为普罗普的研究是形式主义的 ,并从结构人类学立场出发展开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对在研究中“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的问题做出实践回应的 ,是以表演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学术尝试。表演理论意识到准确分析故事含义并非是单纯面对文本的问题 ,这一理论事实上暴露了故事研究中文本研究与传承 (表演 )研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与正统的伦理观一样,民众的婚恋观仍是以“道德之爱”为统领的。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两性伦理一如其代际伦理,基础还是经济或者生活的需求。“知恩/报恩”是民众理想的婚姻达成方式。它被认为是抵御“功利型”婚姻的情感基础。但实际上由“知恩/报恩”维系的婚姻与“功利型”婚姻的差别并不大,二者都不依赖夫妻双方真正的交流,都只局限于“身体化”关怀的层次。因此它们不能彼此否定。在伦理形态上,二者是同一逻辑的两个方面,前者并不比后者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