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德钦县佳碧村是一个目前仍然存在较多一妻多夫婚姻的村庄,通过对该村所进行的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村民们对其所居住的生态环境的认知,即他们对生境空间尤其是生计空间的划分和利用与婚姻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时这种关系和相应的经济收入的分析和统计说明,无论从生计空间的占有还是从经济收入方面看,一妻多夫家庭都远远胜于一妻一夫家庭,这就是一妻多夫婚姻形式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气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定义、理论、研究重点和方法等方面必须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新的述评和探讨。气候文化是理解人与气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适应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当前,研究气候文化的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利用、改变、适应和维护气候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提供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迪庆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退牧还草对中国西部牧场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功用已经日益得到相关学科的学者专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研究.然而,退牧还草这一生态保护政策与传统知识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与自然资源管理相关的传统知识,退牧还草不仅具有生态恢复的功能,同时也是传统知识恢复的契机.本文以红坡村退牧还草为例,研究在这一政策实施背景下当地传统知识的恢复,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民族地区如何根据地方特点更好地适应和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4.
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教育特点;明确培养人才目标,选好教材;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政治思想教育领先,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从基本功训练抓起,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以西双版纳曼山村为田野点,重点考察橡胶种植对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提出加强规划研究、重视发挥传统知识以修复文化生态等措施。西双版纳以生物和文化多样性著名。近年来,橡胶种植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然而橡胶种植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却未引起足够地重视和研究。当地少数民族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文化实践和机制在橡胶种植这一背景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嬗变和消失。  相似文献   
6.
战国初年至西汉末年,云南滇池地区的滇国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以大量动物图像为装饰,是滇国青铜文化的突出特征。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将动物图像作为"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媒介",并对其进行分类,按分类考察滇人对动物的认知,并从生计、娱乐、宗教及艺术四个方面考察滇人对动物的利用情况,以深化对古滇人生活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认识,为历史地考察滇池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可信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内涵问题。云南军都督府还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对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命题的形成和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尹仑 《世界民族》2015,(2):81-88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北极地区气温的逐步升高,使得矿产资源等更易被开发和利用。这不仅带来生态环境问题,也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萨米人构成威胁和挑战,并对萨米人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权利运动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瑞典北博滕省约克默克市卡拉克地区萨米人的调查,剖析了当代萨米人民族生态权利运动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在气候变化与土著民族的相关政策制定及研究中应当关注民族生态权利,只有当土著民族的民族生态权利保障框架清晰及其实施措施明确以后,才能更好地实现符合土著民族自身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与环境和生计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知识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中和可持续生计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目前很多环保和发展领域的活动中,传统知识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首先,传统知识正在迅速地消失;其次,传统知识依然没有被社会主流充分认识并重视;第三,随着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往往被"剽窃"利用,传统知识的拥有者也无法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