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百永 《中国藏学》2012,(2):207-212
为发展西藏的近代教育,国民政府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并为此进行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不正常状态,这些政策很难在西藏推行下去,大部成为一纸空文。然而在政策的实践上,国民政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设立了许多教育设施,对于挽救在藏汉人的民族意识、推动汉藏文化交流、抵制英国的文化渗透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以同化为主旨、构建民族国家为归宿的教育政策注定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符号建构与传播是现代国家强化国家认同的方式之一。和平解放前后,对国家政治符号的传播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进行政治整合、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进藏途中和驻藏后,十八军广泛植入、运用、传播甚至化身为新中国政治符号,使藏族人民逐渐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识、认可和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对西藏的政治整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熬茶布施政策是国民政府"从宗教上推动政治"策略的重要体现。依此政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地区的著名寺院进行熬茶布施,希望以此在西藏构建起支持中央的基本力量,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中央与西藏政治关系的目标。实践表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汉藏隔阂,融洽了汉藏感情,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在统治之初,曾筹划召开解决西藏问题的重要会议,即西藏会议.此次会议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是其筹备过程显示了国民政府为解决西藏问题所作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5.
在对藏施政的实践中,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从宗教上以推动政治"的政策思路。国民政府以资助汉僧游学西藏为发端,衍生出资助汉僧考取格西,加强对汉僧的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沟通汉藏文化,改善汉藏关系,消除隔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乌拉制度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根本制度,在漫长的西藏历史长河中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也给西藏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损害。近代以来,乌拉制度依然影响着西藏社会,中央和西藏地方尝试着改革乌拉制度,消除或者减轻其对西藏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然而,这种变革只是前近代时期相关整顿的延续和重演,并未从根本上废除这一对西藏社会影响深远的制度。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乌拉制度,极大解放了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国立拉萨小学是国民政府中央在拉萨所办教育事业中较为成功的一例,关于该校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存在许多错讹之处.文章利用档案资料,对国立拉萨小学的创办、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并探索该校在国民政府治藏教育政策执行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英国为加强对中国西藏的渗透和控制,几经努力终于在拉萨设立了代表机构,即英国驻拉萨代表团,并千方百计地谋求该机构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变成“常驻”的外交机构,直至改为印度代表团。在此期间该机构在西藏进行了种种侵略活动,极大干扰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和治权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阿古柏入侵时期 ,俄国为打开喀什噶尔的商业市场 ,与阿古柏进行了长久的交涉 ,最终获得了在喀什噶尔通商的权利。但是由于阿古柏对俄国的防范心理、饱经战乱的当地人民很有限的购买力以及英国商品的大量输入等因素的制约 ,使得俄国对喀什噶尔的商业贸易处于萎靡难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