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儒家文艺精神不仅与政治伦理、社会规范和人格修养密切相关,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儒家“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因此,现代社会需要借鉴儒家的文艺伦理思想和实践手段来建立新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信仰指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重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刻不容缓。文章对信仰定义进行探寻,进而发掘出民族文化信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论依据——即儒家文化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实现路径,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伦理的本质即是“法自然”。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道法自然”的伦理观;“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观。汲取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现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明朝灭亡的反思,明末清初实学家基于儒家的经世致用立场对佛道的出世主义思想,从本体论、工夫论、人性论、因果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佛道思想空谈本体,立体消用,灭除人欲,忽视实践,导致了宋明以来的儒学有浓厚的僧侣主义倾向,最终也导致了国家的衰落。近代佛教在各种危机面前开始转向,从以前的出世主义向积极入世转变,逐渐演变成近代以来的居士佛学与人间佛教运动。  相似文献   
5.
朱熹理学带有明显的禁欲主义倾向,陆王心学则更倾向于制欲主义,共同的特点都是"存天理,灭人欲";明末清初思想家则强调要"足民之欲",认为凡人不能物欲,理就在于天下的公欲,开启了新人文主义的人性论。同时明清思想家还辩证吸收了理学的道德成果,强调要知耻,要做欲望的主人,不能任由欲望泛滥,这些理论促进了近现代儒学的人本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6.
"国学热"的兴起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结果。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涵义和地位、国学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对国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少数学生对国学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排斥态度。同时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教育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7.
老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亮  杨华祥 《理论界》2008,(6):124-125
老子的政治理想来源于对上古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理论总结,它以“爱民治国”为出发点.以“利而不害”为落脚点,包含了无为而治与以正治国的统一、走马以粪与以奇用兵的统一、无知无欲与诗意栖居的统一、知恒守常与善贷且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老子的思想,要放在先秦中和之道的观念下来理解,而不能就某个章节断章取义.老子要超越的是人们价值判断对道的整体性的分割.其思想的真正意蕴是在阐述一种内圣外王的哲学,通过对善恶等价值两极的超越而得到完整认识,进而成就社会和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切普世性的宗教,都把“爱”作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基督教和佛教的爱的范畴的分析,揭示出宗教之爱的深层意义,并联系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试图将宗教之爱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进行贯通,建立一种“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现代之爱。  相似文献   
10.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行为贵"的知行观,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