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采用了原型批评理论对满族创世神话进行了剖析,认为太阳、一日四时、四季交 替等时空原型在神话中阿布卡赫赫等三女神和恶神耶鲁里的身上得到了隐喻的体现,并指出了太 阳神阿布卡赫赫的三位一体的混同原型意义与满族先民在当时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下发展形成 的原始思维有关。因此,通过满族创世神话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满族先民们最原始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民间艺术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味,成为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的商品,这是民间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兰村和浮山上东村的田野考察中,发现艺术商品化确实使原生态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两难境地,而民间艺术接受主体对商品化的态度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他们却认为商品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出路。如果民间艺术真的以牺牲"乡土味"为代价走入市场,那么它出现的暂时"繁荣"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并不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很好出路。因此,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彻底解决艺术商品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艺术原位性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体现,在民间艺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探讨文化语境下民间艺术的原位性及其研究民间艺术原位性的方法和相关问题,以期在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中突出其原位性,彰显民间艺术的原位之美,使民间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由于朝代更替,战争频繁,无数军士战死沙场,尸骨无存,成为孤魂野鬼,因此民间形成"辟兵"心理,虽然这种心理在四种民俗形态中得到体现,即"镇物傩止"、"实物祭祀"、"傩舞驱逐"、"塑形祠祀"形态,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辟兵"习俗,这四种民俗形态的原初"辟兵"含义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民间通过有形手段规避和精神、心理超越的方式将"辟兵"心理慢慢转换为乐生心态,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下层民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我国北方许多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但各民族在萨满通灵身份认定上却大同小异.本文从结构主义分类学的角度对萨满通灵身份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另类"分类模式,认定部落中出生异常或有病自愈的人,为具有通灵身份的萨满,这种分类法是对列维·斯特劳斯二元分类法的一个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人认为泰国“伊沙恩人”是对居住在泰国东北地区人民的一种统称。而基于历史起源、语言以及地方文化等因素,伊沙恩人又表现出自身的独有特性,具备了成为一个族群的条件。伊沙恩人依靠社会记忆的重构维系族群的认同,特别是“Heet Sibsong”成为伊沙恩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并在族群认同建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当下社会,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节日文化发生的重构也是自觉调试族群认同的过程,彰显出伊沙恩人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山西浮山剪纸创作群体为个案,调查了浮山剪纸精英产生和分化的历程,发现:一部分艺术精英在当代传媒、地方政府及商业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再次掌握了民间艺术的话语权;而另一部分艺术精英,特别是植根于乡土的艺术精英,则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话语权.这种局面可能会导致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渐渐消失.所以,在关注"在场"的民间艺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关心失去话语权的"过往"的艺术精英,这样才能使当代的民间艺术得以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良渚文化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西王母神话形象的比较,结合考古学、神话学、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进行论证,得出良渚文化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同出一源的结论,即: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尧舜与蚩尤和三苗部落联盟进行战争,三苗部落为获取更强大的力量,在自身图腾神上添加蚩尤部落图腾特征,形成部落复合神的形象,从而成为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后因部落战争的失败,三苗部落被流放,部分西迁成为西戎,他们在神人兽面纹的基础上创造出西王母形象。此后神人兽面纹走向衰落,而与之同源的西王母形象却在我国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