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
魂丽而壮美:论民族歌剧《壮锦》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 《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18-121
对一个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认识,人们普遍习惯于持一种异域性的文化想象,也因此,一个民族最具个性化的原生态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往往也容易被遮蔽。壮族歌剧《壮锦》以其“瑰丽而壮美”的审美理想,对壮民族的情感世界、精神气质以及审美特征和审美诉求作了独特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诠释了壮民族审美文化中一些曾经被遮蔽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东西、鬼子的小说叙述鲜明地呈现出"嬉笑如花,肝肠似火"和"苦难悲悯,奇崛鬼异"的特征,通过解读他们的小说,可以发现,其实在他们这种现代和后现代的叙述特点背后,被遮蔽着的应该是隐含在其小说中的地域审美文化色彩,以及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民间审美价值和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加强审美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审美教育观,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美育素质,在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素质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结合职业特色增加美育技能,把审美教育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美育教学中,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制定审美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由学校统筹与教学系(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广西百色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为个案分析对象,从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审美文化创意、审美文化特色、审美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审美文化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出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文化产业的特色及举办成功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6.
王敦 《学术研究》2012,(2):154-158
听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它考察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声音环境里,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关系.现代听觉与以往听觉的断裂,私人听觉空间与公共听觉空间的分割,和听觉文化的现代、后现代转型等文化现象,一方面同构于社会发展的总体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具体而微地体现着历来被文化研究所忽略的一些关系和因素.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我国,需要通过借鉴国外前沿的听觉文化研究和展开本土研究实践,形成一套有效的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目前,这项工作可以通过与音乐学、文化史和传媒学等学科话语的整合来启动.  相似文献   
7.
从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广义的实践教学观看来,所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是交织在一起,互为你我和紧密联系是同等重要的,并不是比例分配或等量实施层面上的问题.文章拟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和个性发展需求等角度,探讨建构应用型地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以探索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草原小说的审美追求——以《黑骏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 《广西社会科学》2008,(10):146-149
张承志的草原小说大多以古朴的生命意识和苦难抗争中的人性美,熔铸精神冲突于草原生活之中,又常常以爱情悲剧为载体,把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命运悲剧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草原所特有的本相生存状态和顽强的生命气息,营造了古朴、苍劲的感伤美,蕴涵了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和深刻精神冲突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壮族歌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独具特色,它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审美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壮族歌咏文化的实地调查,进一步探讨壮族独特的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与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1900年以后兴起的旧小说续写中,古典小说里面的很多人物都迁徙到大都市上海过上了摩登生活,甚至有幸“穿越”到未来社会。举例言之,在《红楼梦》的结尾遁入大荒山隐修的贾宝玉,到了1905年由吴趼人续写的《新石头记》里,因想起未酬的补天之志而忽然“热念如焚”,从而踏入当代晚清社会,游历了集“文明”与“野蛮”于一身的上海和内地,并参观了未来中国。在旧《石头记》和《新石头记》之间,在女娲所补之“天”与“物竞天择”的“天”之间,存在着时空和观念上的张力。吴趼人等晚清转型知识分子将梦想和焦虑编织在新的叙事尝试里,自身也如同其笔下续写的角色一样,迁徙到半殖民地的大都会上海。迁徙和“穿越”发生在时间置换和空间的置换中。对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的表征是文学表征的框架性问题,在社会和文学发生变革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时空表征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