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因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过程中更暴露出相关方面法律规范的不足。本文在探讨房屋拆迁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了目前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中对房屋所有权人权利保护不力,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法律规范的缺失和私产保护适用法律不平等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提出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层面建立和完善我国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作为法律职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对于法律职业的同业化和精英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科学处理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本文选取来自民族自治地方的大量数据资料,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典型,证实了国家司法考试与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员断档的必然逻辑关系,提出了改善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员断档现状的相应对策.以期引起对于构建符合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和实际需求的法律职业人员共同体的慎密思考.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管理的始终 ,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本文对历史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云霞  纪克勤 《理论界》2006,26(12):164-165
面对网民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不愿返回现实生活的现状,本文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进行了当代反思,希望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积极方面来激发在虚拟世界中沉迷的网民,鼓励他们正视与面对人应当怎样生活的人生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当新闻传播遭遇互联网后,可谓"喜忧参半",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播空间,也面临被海量新闻淹没的风险如何吸引读者注意力,成为众多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头疼之事,而新闻标题制作是  相似文献   
6.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7,8(3):19-24,101
精准扶贫是促进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致贫因素、典型贫困案例和扶贫措施的调查研究,肯定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即政府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建立贫困户综合性识别标准;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谨慎规定贫困户的优先身份;正确处理社会救助和贫困户扶持之间的关系;解决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制度被引入我国后,营业信托一直是其主要形式。营业信托中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保护是发挥信托制度金融服务功能与资金融通功能的前提。通过规定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法律义务并进而要求其承担因义务违反对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民事责任,既可以规范信托市场,又可以为委托人和受益人依法进行“自力救济”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摘要]民族自治地方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民族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形塑了民族文化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朴素思想,由此积淀的少数民族习俗、禁忌以及民族习惯法蕴含着诸多与现代环保法理念高度耦合的积极因素。面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过度耗费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软约束”已不能全面担当民族自治地方环境资源保护的重任。民族自治法规——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式制度和“硬约束”——既有利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建设,又有效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行法律框架中,国际公约、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作用.民族自治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的特殊形式,对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针对性和天然优势,易于形成利用特色立法制度调整和规范特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特契合"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