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提要]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为热点。针对有些地方生产、打造文化遗产的做法,学界褒贬不一。如果我们不将地方政府、民众,经济、文化等因素割裂开来,而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政府、民众看作是一个地方共同体,就会发现,他们共同迎纳的是外来的观看、购买人潮。能够激发观看人潮的根柢因素是现代时间制度及其展开的现代生活。现代时间与工作制度在获得极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催生出现代人休闲、旅游的“看”世界的生活倾向。与之呼应,现代社会中的地方政府、民众通过呈现过去的时间与文化、浓郁的地方图景,吸引、配合着休闲旅游的观光人潮,在形成地方发展优势资源的同时,与观看人潮共同打造了现代时间制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乡村话语与观念、记忆——以苏北倚宿村送活殡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固定自足的文字记载相比,乡村口头话语具有开放的多样性解释空间。通过对近百年前基督徒送活殡事件的调查分析,本文认为在众多的口头叙述中,有可能存在一种主流的乡村话语,执着地绵延于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乡村社会与文化中的传统知识与观念以及在此语境下印刻的集体记忆,是凝结主流话语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3.
以赶集这种代表地方性时间的乡村社会活动作为分析对象和立论基础,认为社会文化与生活建构着不同的时间框架,当我们在讨论时间指涉性和规定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人们如何成为时间主体,通过最为切近的日常生活体验与社会交往,逐渐皈向某种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空间、身体实践等文化要素的合谋下加固了对于某种时间的切身感受,并不断将时间再现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