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光曾按德才差别将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 (完美无缺) 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都没有)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他认为,用人时要想办法得到圣人和君子; 如果得不到圣人和君子的话,那么"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强调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那么,为什么有才无德者就不能用呢? 古人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作为党和国家干部选拔的标准和原则,现在已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事情。但这一用人思想,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从先秦开始,古人在论述人才的素质条件时,就已注意从品德和才能两方面来考虑问题了,并相继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才行兼备”、“才德兼优”等概念。不仅如此,古人还非常明确,并相当科学地论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德”为“才之帅”,用人以“德行为先”、“德行为首”、“以德为本”等概念。  相似文献   
3.
清雍正四年,皇帝御书四个大字作为匾额赐给吏部,这四个大字是:“公正持衡。”“持衡”就是保持公平,“公正持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正公平”的意思。这说明雍正帝认为,作为全国官吏主管部门的吏部,最要紧的就是要做到公正公平。实际上,这不是雍正帝自己的认识,是他积累了历史上的经验之谈。重温一下古代政治家的有关经验和论述,对于在今天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4.
在近日人事部举办的人才战略高级研讨班上,人事部领导围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如何实施人才战略先后发言。这些发言理念新,立足点高,对各级人事部门如何实施人才战略具有指导意义。现摘登部分发言,供人事干部学习。  相似文献   
5.
侯建良  李飞 《今日南国》2005,(24):24-26
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五十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方面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它的出台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全法18章、107条,总括了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各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官”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围绕“量才授官”“人事相宜”的用人原则和用人目标,古人亦有不少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君主,还是其他领导者,凡是爱才惜才者,大都对优秀人才关爱有加.优秀人才往往勤勉,勤于读书,勤于政务,勤于思考,其中废寝忘食、积劳成疾者并不鲜见.他们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时间的长短,因而不能不引起领导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和传播侯建良考试录用制度是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录用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考试录用制度起源于中国,19世纪初传到欧洲。现在这一制度已遍及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采用不同形式的考试办法录用公职人员。考察这一制度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将有利于我们...  相似文献   
9.
“用人如器”(或“使人如器”等)这个词的意思是:用人和使用器物是一个道理,器物各有各的用处,一个善于使用器物的人,能够合理使用各种器物,让它们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用人也是如此,应该弃人之短,用人之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0.
用人不疑     
知贤而不用,等于不知贤;用贤而不信任,等于不用贤. 所以,古语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所谓"用人不疑", 就是既然知道了某人是贤才,就要大胆使用,充分信任,而不能无端怀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