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和列宁辞世以来,资本主义各国 化,这是任何一个不抱成见的研究工作者早已承认了的基本事实。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开始从比较全面地观察这一变化,前进到试图对它进行必要的论证和概括,其中关于这些变化的性质和意义,我有些不同的认识,提出来向同志们请教。 不少同志倾向于把迄今一切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英勇无畏,纵横驰骋,但其中多数未能取得成功,终至怒目苍天,倒在封建王朝的屠刀之下。少数幸存的佼佼者,其胜利的标志却是黄袍加身,当上了他们曾经奋力反抗过的封建王朝的头子。实际上,就是那些壮志未酬的义军首领,同样也在封建帝王的道路上走了一阵,只不过未达显赫的终点罢了。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多么矛盾的历史现象。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的人物,更是集种种复杂的矛盾因素于一身:他出身佃农,并领导了农民起义,后来却从地主士大夫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对照前些年史学界的研究动态,本文试图论述下列几点。第一,必须坚持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的农民作出符合实际的不同评价。依据唯物史观和历史常识,这本是一项无需赘述的起码要求。可是多年来在农民的评价问题上,却存在着“各取所需”地随意套用经典著作的现象。例如,把马克思对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或某一阶层农民的评价,随意套用来评论任何时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 早在五十年代,在起点几乎等于零的“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国史学界就给自己规定了建立新的世界史体系的目标,并且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批判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特别是批判“西欧中心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世界史问题,开展了富有生气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干扰和极左  相似文献   
5.
祖国大西南的重镇——重庆,自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内移,和沿江、沿海企业的内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这里集中了旧中国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工厂和中、小企业;且拥有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中心的包括其他工人成份的庞大队伍,因而成为我国职工运动的重要基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更成为国内一切矛盾的焦点和阶级斗争的中心。党所领导  相似文献   
6.
英属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原仅限于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至大西洋的一条狭长地带,面积不过三十多万平方英里。一七七五年起通过战争迫使英国承认其独立后,美国的疆域延伸到密西西比河,一跃而达八十多万平方英里,弹指间增加一倍以上。进入十九世纪后,美国更通过各种手段接二连三地扩大领土,一八○三年购入路易斯安那,版图再次猛增一倍。一八一○年和一八一九年夺西、东佛罗里达(近六万平方英里),一八四五年并得  相似文献   
7.
应当全面地历史地评价改良、让步和改良、让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历来重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以及对抗阶级双方的斗争策略问题,对于社会革命、社会进化、改良或让步,对于不同阶级在不同时期所执行的革命政策、改良或让步政策,以及革命的或反革命的两面政策,都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具体研究中外历史上的这类问题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史学界,关于“让步政策”曾经有过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从许多方面探讨了上述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应该承认,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涉及“让步政策”的许多著述中,的确存在一些缺点或错误。例如,强调农民战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要通过地主阶级的“让步政策”体现出来,忽视了农民战争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为历史发展直接开辟道路的作用;将生产的发展直接归因于“让步致策”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不注意阐明“让步政策”  相似文献   
8.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个亟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明确地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曾郑重宣布:“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很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权威论断。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  相似文献   
9.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