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伯峻先生翻译为:“粮食不嫌舂得细,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嫌”义的例证。这样解释尚可商榷。《说文解字》中“厌”作“(?)”,解作“饱也,足也。”是个从甘从肰的会意字,意即狗肉甘美,所以吃得很饱足。段玉裁注:“饱足则人意倦矣,故引申为厌倦、厌憎。”这样,“厌”就有了“饱足”“厌恶”两义。杨、王二先生于此解“厌”为“嫌”,而“嫌”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厌恶,不满意,其实也就是“厌倦”“厌憎”义委婉一些的讲法。这样解释是否符合文意呢?我们知道,孔子毕生追求、宣扬“仁”、“礼”,对衣食住行倒是挺马虎的。在《论语》中不少地方记载着孔子的原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  相似文献   
2.
晚明启蒙思潮在《聊斋志异》中的回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创作《聊斋》正值清初,在学术思想史上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期。当时,晚明风靡一时的王守仁心学余焰未熄,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则在“天崩地解”的政治巨变之后,怀着痛定思痛的情感对晚明思潮进行反思、修正与总结;另一方面,清廷为巩固统治计,大力推崇程朱理学,顺治即位次年即开科取士,规定凡《四书》、《五经》试题均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依据,康熙更是“夙好程朱,深谈性理”,命李光地等编选《朱子全书》,亲自写序,他还下令  相似文献   
3.
<正> 出现于西汉的《毛诗·大序》,是儒家《诗》论发展史上继孟子、荀子而后的一篇经典性文宇.它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上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这是古文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关于它本身的理论价值,古文论界的意见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代表着否定的一方,郭先生认为:“《毛诗·大序》一篇对后世的文学批评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也不出儒家论诗的意见.没有什么新义.”持肯定意见者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4.
屈大均的儒学情结何天杰一岭南诗人屈大均一生经历十分曲折,他21岁出家为僧,先礼函(天然和尚)为师,又被选作函之师道独(空隐上人)的侍者,再受菩萨戒于道盛(觉浪)。在当时全国佛门弟子中,屈大均是有一定名气的,《番禺续志》中“游吴,谒孝陵,至诸寺刹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号称“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极其发达。在有文字记载的三千余年历史上,曾经产生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六朝古诗、唐诗、宋词等一系列诗的高峰。从西周到两宋,诗一直雄霸文坛,下及清代,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忽略的。古代诗歌的发达,必然地带来发达的诗论(即诗歌的理论和批评)。诗论在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地位,与诗在古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是相互呼应的。从孔子论“诗三百”,到王国维的《人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神话的谱系中,雷神的传说可谓是源远流长.不过,雷神在先唐的人格化与世俗化的进程中,已经传出了民间崇拜与庙堂造神两者的不和谐之音.到了唐宋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雷神传说逐渐与多雷的广东雷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入宋之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包括寇准、苏轼、李纲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前后来到了雷州,并在雷州生活.通过他们有意无意的宣传揄扬,雷州遂逐渐成为雷神传说发展和流传的中心之一.元明清之后,在雷神传说中早就存在的官方意识与民间信仰进一步发生裂变,并多少透露出民智日开的近代意识来.于是,这一时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雷神,也就越来越具娱乐之意味了.  相似文献   
7.
唐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原被辑入唐末传奇小说集《异闻集》,此集后来失传了,赖有宋李昉等编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从《异闻集》中辑进了《柳毅传》,才使这篇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得以流传至今。小说中洞庭君在得知钱塘君救出龙女的同时吞食了泾河小龙时,说道:“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这句话在最早标点《柳毅传》的《唐宋传奇集》(鲁迅辑校于1927年)中已作  相似文献   
8.
自方苞揭橥“义法说”,至马其昶、姚永朴等以雅洁韵致为宗旨作文,论文,桐城文派在文坛上绵延流衍了二百余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历史之久,作家之多,薰染之深广,恐怕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与桐城文派盛极一时的状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桐城文派的研究长期停顿于零敲碎打的阶段,一部不仅仅是胪列桐城文派个别作家及其作品,而是全面、系统地探索桐城文派创作与理论的内在发展规律,分析桐城文派对现代散文、现代语言学、文章学影响的专著。却迟迟未能面世。这或许与桐城文派研究牵涉到整个清代乃至近代文化的各个层面,一时还无法准确地把握有关。在这里,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孟复先生的新著《桐城文派述论》,可称为桐城文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突破、新收获。  相似文献   
9.
何天杰 《学术研究》2007,(4):150-154
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是清初岭南诗家三杰。屈大均为该派魁首,其雄奇诗风是岭南三家诗风的代表。此前岭南诗坛一直不被全国诗界重视,岭南三家的崛起,终于促成了岭南与中原、江浙诗坛鼎足而三的格局。清初诗坛的分野,有其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深入探讨上述各种关系,对解析明清易代之际传统诗风的嬗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汉赋中,抒情赋与那些铺采摛文、飞扬踔厉的大赋相比,只能算作是一条浩瀚巨流中的不惹人注目的几朵小浪花。时代相隔并不太久远的屈原、宋玉们在楚辞中的那种疾痛惨怛、缠绵婉转的哀唱,到了受楚辞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汉赋当中,只传来了微弱的回响。汉代抒情赋数量的相对稀少,似乎在证明着:主要由楚人所建立的汉王朝中,抒情的传统已被人们忘却和抛弃。这种传统几乎截然中断的现象,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